可以说今天的学习,有些“烧脑”,早上同样是TED演讲分享,滨州实验中学的一位数学老师作的汇报,简单的介绍了他们的学校共同体的发展历程,强调了“以学定教,注重对学情的研究,用微观的视角观察真实的观察学习的发生。”内蒙的一位高中老师,也是教数学,它的观点是“教育不能脱离教学目的,传承知识,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虽然时间不长,收获的理论知识可不少,让懵懂的我,对学共体课堂有了期待。
徐颖老师的汇报,也是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的,作为老师对知识的创设,首先考虑的是,学生是怎么想的?教师视角和学生视角的保持一致,往往老师们常常忽视的使学生的视角,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没有顾及到孩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去做的,这个问题,也是我所反思的。
接下来的活动是公开课例,一节高中数学课堂,“术业有专攻”,让我“头大”,缺失了学习兴趣,感觉如同“天书”,不知所云,正如在学共体课堂中,我遇到了学习困难,而我又不主动找人进行协同学习,困难的积累,让我感觉到如坐针毡,恰巧,又有工作上的事务,我便离开课堂,处理工作上的事务了……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课堂上,也是时有发生的,如果老师没有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各种细节,在孩子们的关键事件中,没有及时的处理,那么孩子在自己的课堂上会多难受啊。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高中数学课堂的乏味,我可以不听,可是学习时间不能浪费,我的学习动机不能没有,不忘初心,用学共体理念塑造美术课堂。翻看手机,查阅资料,沉浸于自我学习状态。微信消息闪烁,原来,远在上海现场的丽丽老师给我发来信息,推荐了一位好友,让我加她好友,并附一张截屏。“在学共氛围中,让我们以艺术为圆心,玩一趟统整课程的美妙吧……”这段文字吸引了我, “学共体”、 “艺术”,这不就是我所需要的么?二话没说,我就向她发送好友验证信息。片刻,微信好友验证信息通过,和她成为了好友。便进入了她的微信圈,发现了另一个世界,原来除了我们现在通过电脑直播的语数外三门学科,还有几个尚未直播的课程,我仔细的阅读她的分享……了解学共体艺术学科的前沿信息。
静下心啦,才想起这位老师是谁?“慧琳老师”?不了解,此时,丽丽老师,发了一条简明的介绍“研究以艺术为中心的统整课程,台湾的,真爱梦想课程研发……明天主会场有她的演讲”,我心情激动了,《梦想葫芦》的重要他人出现了,我和她建立了互动联系,密切关注了她的动态,通过阅读的她的一篇文章,给我指明了美术课堂的方向,《破除浅表学习的保护伞:学习共同体深度课堂观察暨慧琳老师艺术教学专场回顾》有很大的收获。
慧琳老师的一句话,让我体会了很久“前一堂课永远是牵动我下一堂课设计的起点。目标的设定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活动的设计,是否站在学生的视角与经验上的,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反馈,是不是一堂对学生有用的课!”很通俗的一段文字,让我想到了许多,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没有做到这样的反思,没有密切的关注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大多数是,教师完成了教学进度,就算了,忽略了课堂对孩子的作用。
共同体课堂提倡的“倾听”, 我的思维在慧琳老师的文章中得到了“串联”,“倾听”可以是无声地倾听,也可以是经过讨论交流的倾听,孩子们思考的起点,是通过倾听建立在前者的思想基础上的,经过长期的整合,全班同学对问题思考的广度得到一个质的提高。
对大多数的学共体课堂进行整合,我们的美术课堂也不例外,“彼此倾听与对话”是课堂潜在的规则。是课堂的一个准绳,如果做不到倾听,学共体课堂就无法形成,协同学习无法实现、孩子们学科知识就得不到串联。
“让课堂与生活连结”,这是一个共性的要求,昨天数学研讨活动中的“肯德基买蛋挞的”例子,结合生活现象,解决数学问题。我们美术课堂也是如此,“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堂的设置,与生活要密切联系,因为孩子对知识的运用离不开生活!从身边着手,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处的设置,以孩子身边得到东西或事物,作为切入点,让孩子们感到亲切,促使孩子们的兴趣培养,孩子们有了兴趣,就能主动参与学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脱离教学目标这条主线),那么就能创作出更多更有效东西来。
学生的状态是对课堂效果的直接反馈,“玩中学,学中玩”,正如慧琳老师所说:“每一次的课堂分享中,我最在意的就是孩子们玩的开心不开心?因为开心,就表明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在我的课堂中了。因为开心,就看到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与充满创意的参与。”正如我上午听的数学课,因为不感兴趣,不是我的内在需求,在课堂上坐不住。今后的美术课堂,一定考虑每位孩子的感受,不能保证全部孩子喜欢,但时,可以充分的为每位需要的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