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江老师的出访日,午餐时我们聊起了教育。我把昨晚老公与孩子的冲突描述了一番,江老师很感叹地说道:“大人往往认为孩子很贪婪,认为越是满足孩子,孩子的欲望就越膨胀,越无节制,越贪婪,所以很多家长会去限制,甚至打骂孩子,给孩子贴上不节俭、不计划、不心疼父母……等一系列的标签,殊不知,越是这样,孩子的行为越得不到改善,越要跟父母对着干!”
我:“那家长该怎么做呢?”
江老师:“物质层面的需求只是一种外显形式,需求背后的感受才是关键。如果我们纠缠于孩子的外显需求不放,永远不可能解决问题,如果想要有所突破,那就深入下去,看看需求下面的感受是怎样的,很可能是对爱、认同、接纳和欣赏的需求。也就是说孩子在想要一样东西时,想要的其实质是一种感受,比如小孩子总想让父母给自己买东西,有可能是在寻求关注与爱,再比如青春期孩子喜欢请客吃饭,其实质是想得到认同和接纳。当然,有时候孩子对物质的索取也可能是对压抑的宣泄。所以,任何时候,任何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感受层面着手,毕竟我们是人而非机器。”
我:“是的,孩子是家庭问题的显示器,反映出家庭的病症,但病源却不在显示器,而在CPU——家庭。”
江老师:“对,家庭出问题了,孩子会替家庭生病,但很少有父母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他们宁可相信孩子病了。功能良好的家庭,会透过物质需求关注孩子的感受,并在家庭的能力范围内满足孩子,即便物质上不能全部满足,也可以诚实地告诉孩子‘你的需求并没有错,我能理解,但目前家里条件有限,我们看看有没有其他解决方案?’当孩子在情感层面得到了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内心才会得到真正的满足,而一个内心满足的孩子是不会匮乏和贪婪的。如果家长总担心孩子贪婪而限制孩子,或总是捕捉孩子贪婪的证据,那说明他们从未看见孩子的情感需求,更不用说满足了。”
我:“这似乎是个恶性循环,很多情感隔离又物质匮乏的家长总会在物质上给予孩子诸多限制,而这种限制压抑了孩子物质与情感的双重需求,越是压抑,越是渴望,越是贪婪,越是限制。到最后成了解不开的死结!”
江老师:“解铃还须系铃人,但凡人的问题都可从感受层面着手,有时候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被看见,都会让孩子感动得热泪盈眶,感到深深的温暖与满足,只要家长愿意去看见。所以,无能的家长看行为,智慧的家长看感受。”
我:“嗯嗯,好孩子爱不坏,只要父母用心爱。谢谢江老师!”
我想这也是我们的团队取名叫“看见心理”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