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首府实验学校 朱小四
上次参加“全国教育论坛”的培训学习已经过去半年了,但这三天半的培训给我的震撼和引导,一直持续着。今年四月十二号,我再次启程,幸运的行走了一个语文的庄园。我遇见了什么 ?又惊艳于何处?还在为谁而沉思?
你一直都是我的光
黄厚江老师和余映潮老师在我心目中是神一般的存在。一样的精瘦,一样的谦和,一样的饱满,一样的夯实。他们的经历和成就,就是语文届的史诗。引领多少人成长,又给多少人榜样。这么多年,始终立足讲台,放眼全国,硬是把小小的课堂,弄成了大格局的舞台。四十五分钟台前幕后的故事,都有嚼头,都有看头,都是语言文字盛开的花朵,都是文化文明的光和热。
黄厚江老师这次展现的课堂是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起码有几千个版本的公开课,而且里面有几个堪称经典。但我们的黄老师,就是深扎根的大树。他淡定从容的把一篇可以煽情流泪的文章,上成了对人性和伦理的探讨和反照。他红装上阵(课堂中间脱了红外套),和蔼入场。带着学生们从文本出发,从语言到结构到配图,最后落脚到重点语段。把中国式父子的儿子模式和父亲模型诠释得有血有肉,令人动容和沉思。
余映潮老师领着学生学习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他还是那样坚持字词句的积累,还是那样语言精准,点拨得当。把普通老师二十分钟能上完的一首小诗,弄成了朗读、阅读、励志的大会场。他在提醒我们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啊,一定要深度理解教材呀,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啊,一定要通过让学生动手、动思,在课堂上有渗透,在实践中有收获,才能使语文的综合性、工具性以文化文明的模样长久的存在于学生的心中。他的课堂简约而不简单,貌似可以模仿却又惭愧没有底气和能量。其实我知道这都是自己没有他那样的脊梁,他那样的容量,他那样睿智的眼光。
这两位始终微笑的长者,就是我职业的光,他们的朴素醇厚就如大地,让我任何时候仰望和想起,就想像树一样的舒张,花一样的绽放。
有一种惊艳叫生长
课堂是表演还是呈现?是传授还是解惑?这一直是一线教师听完专家的课和讲座后的纠结和疑虑。专家的课总是那么完美:老师很棒,学生很棒,课堂推进也很棒。可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千疮百孔,漏洞百出的。我们自己也不是智慧渊博的大儒,不是指挥若定的将军。所以觉得课堂总是遗恨满满。但是这真的就可以成为我们课堂不精彩的理由吗?当然不能,你看看向浩老师和徐杰老师就明白了!
向浩老师的观摩课是《可以这样布局谋篇——记叙文布局谋篇之时空转换策略》。他拿出一张毫无技术含量的自己拍摄的自己楼下的一个普通路灯图片,然后就和学生一起布局谋篇。最开始的时候我有些为他焦虑不安,因为平时灌输的假大空使学生一开始就对着一盏灯说一大堆哲思:温暖、光明、奉献等等。温润如玉的向浩老师不着急,他先让学生说自己看到的,再说别人看不到我却能看到的,最后再说由看到的而想到的……这样层层推进,毫无嫁接的牵强和痕迹。硬是让只看到一个大灯泡几个绿色植物的学生写出了情景交融、穿越时空的好文章。
徐杰老师胆子似乎更大些。他直接让学生猜《城南旧事》。我不知道学生会把这么美的乡愁和小巷故事怎么样,不知道徐杰老师要让自己怎样的难堪。果然,学生是非常不配合的,因为他们压根儿就不知道怎么面对这本没看过的书,这个没给他们答案的老师。徐杰老师陌生化导读确实让我大开眼界。在他举重若轻的气场下,在他巧妙的引导和点拨下,真的和学生“共生”了《城南旧事》。还把里面的人物剖析得八九不离十。我能想象到在这样的导读下,学生对书是怎样的迫不及待,阅读时又是怎样的默契窃喜……
两位老师的迷人之处恰恰是明知前面有高山蜿蜒,偏偏踏马狂奔。因为他们知道,不断跨越山峦,才有更美的风景。而学生在老师的引领和激励中,享受了壮烈,收获了成长。
路很长,但我知道了方向
我似乎是来找捷径的,因为年复一年的教学,日复一日的上课,倦怠感时时来袭。我想知道这些大师们在繁忙的事务中,是利用什么时间仰望天空,又是凭借什么让自己不断成长的。所以,我聆听他们课堂的同时,又试着探寻他们的台下生活。
我幸运和朱震国、向浩、徐杰、郑朝晖等专家对话,又细心聆听余映潮、黄厚江、吴欣歆、刘飞耀、周彬、李永红在工作之余是怎样的学习和思考的。我终于明白,任何成果都是万水千山的历练,都是淬火炼钢的付出。所谓的捷径,只是他人千锤万凿的路径,让你借过欣赏而已。要想有自己的庄稼,还得脚踏实地耕耘自己的责任田。
朱震国老师说,我经历了几千次比赛和历练,才会 是今天这个样子。徐杰老师说,为了纠正我上课语言的啰嗦,我把余映潮老师的课分解成许多片段看了一百多遍。向浩老师说,我在语言上没什么天赋,只是坚持写作和阅读,坚持写下水作文。刘飞耀老师说,我喜欢上课,和学生一起学习生活……七十二岁的余映潮老师仍然在上课在教研。他思路清晰,语言简练不也是不辍耕耘的的馈赠吗?
那么,你还在找寻什么?又有什么让你彷徨?选定了路,不管有多难多长,守望,坚持,自强,也许你也会发出心灵的亮光。
三天的学习,让我好像阅读了无数经典的书籍,也明白了:行走,方能成长。
仍记得朱震国老师俊朗博学儒雅,记得雪野老师的幽默睿智机敏,记得郑朝晖老师的谦虚和蔼欢喜,记得张学伟老师的亲切细心率真……这一切的一切,恰如张学伟老师亲自给我取的高铁票一样,看似过去了,却留下永远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