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课后,一个学生走过来,拿着《TOEFLiBT高分作文》过来找李笑来签名,然后问到:
“老师,我可不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我把你这本书里的作文全部背下来,在考场上默写一篇,会不会被判雷同呢?”
“你说呢?”
想来当时的李笑来老师应该颇感无奈吧。
这样一个愿意花大量时间,背下一本书的185篇文章的学生是不是真的能算作勤奋呢?
职场上这种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疲于奔破、早起晚归,到月底交业绩报告时,却常处于团队平均水平之下。
上班时效率极低,下班后熬夜加班,导致第二天精神不佳,效率更低,然后就这样不断地恶性循环。
那他们能不能也算作勤奋呢?
这类人大体上都有一个共性:既勤奋又懒惰——勤于付出、懒于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时间的恐慌
有个词叫——dealing,直译为“死亡线”(真是个既形象又精炼的词啊)。看着dealing日益逼近,内心的焦虑也在同比增加。而无所事事的等待更会加剧这种焦虑,所以有些时候与其说他们在解决问题,倒不如说他们是在抵御内心的恐慌和焦虑。
那位同学无法完全领悟李笑来老师讲的方法,但又想有一个好的英语作文分数,随着考试时间的不断临近,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背诵书中的范文。这样即使考不好,总可以安慰自己:我已经努力过了,只能说这个不适合我。然后心安理得的接受“失败”。
二、自我欺骗
低效或无效的努力很有迷惑性,它让我们很容易陷入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满足的陷阱。把1个小时能完成的工作硬拖成了加班,最后被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感动的一塌糊涂。
部门提干,为自己鸣不平:“为何自己付出那么多,领导却从未感动过?”
以付出时间长短来衡量结果完全是在耍流氓啊!在职场我们的价值是由直接或间接创造的效益决定的,并不是看谁汗水流的多。
三、缺乏基础的思考能力
李笑来老师在文中强调: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我们得确保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当下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选择在他上面花时间和精力是产出比最高的;其次就是选对方法,选择最节省时间和精力,且效果最好的方法。
通过拆解,这句话就可以这样说:用高效的方式处理最重要的事情,得到最好结果。
而这些岂是单纯的机械累加所能企及的。
我们常听到诸如“听了许多道理,仍过不好这一生”的感叹,其实问题不在道理,在于我们的基础思考。
就像关于时间管理和提升效率的“四象限法则”。我们几乎都听过,要把手头的事情分为: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重要紧急,四个类别,然后再进行优先排序。
可是大多数人的问题在于根本分不清事情的紧急和重要程度,又谈何进行分类处理。
就像文首例子中的那名学生,他根本不知道,写好一篇文章的重要之处,不在模仿和词汇,而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对作文的认识。所以任他再勤奋的进行范文背诵,从大的维度上来看,这仍然是懒惰的一种体现。
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的所有问题,基本形式都不太复杂,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类比成一把把需要被打开的锁,那我们就此类比的来剖析一下:
1、打开锁的目的是什么
A:为了获取里面的物品。
B:享受开锁的乐趣。
C:你是一名开锁匠,想通过开锁来锻炼自己的开锁技能。
如果是A,那你就选一个里面的物品最贵重的(或者你最需要的)的箱子来开;如果是B,那就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来开;如果是C,就挑你还不熟练的来练习,那些凭直觉就能打开的锁根本就不应该成为你的选项,他们只会消耗你的时间和精力。
2、寻找钥匙
既然是锁着的,那么钥匙一定不在锁上,那些恼羞成怒的试图拿锤子,用最粗暴的方式解决的可以完全判作为不理智。更有甚者一边砸一边咒骂着:XX的,这锁也太紧了吧?可当初买锁时,你可是希望老板帮你拿个质量最好的呢。
所以只有找到正确的钥匙才能更轻松、更快速的打开它。
3、时间的性价比
假设只有10分钟的时间,有两种箱子,一种开锁需要6分钟,每个里面有100元;另一种开锁需要5分钟,每个里面有60元,想想你会选择哪种。
……
当然还有很多种情况可以深入探讨,我们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都直接影响到我们做事情的结果。
所以面对问题处理方式的不同,结果的差异就可能会很大。商业上广为流传的话:请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你战略上的懒惰。说的正是这个问题。
拒绝假勤奋,消灭真懒惰,让我们调整自我,拥抱更高效的人生。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感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