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来自家长的烦恼:幼儿园的孩子不听话,小学的孩子磨蹭拖拉,青春期的叛逆。。。
在课程里给父母们用一年的时间着重讲了埃里克森的发展机制,讲到每一个阶段有其发展性,如果没有度过好,对下一阶段的影响。自从小核桃出生后,陪伴他成长的这段时间,才真正去理解,什么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及时的回应对于“希望”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反之,会对世界充满了不信任,延续一生。
常有人问我,娃闹不?其实我观察下来,他只在有需求的时候发出信号。一般的方式,先是手划拉,然后开始扭一扭身体,然后开始哼哼两声,再没有回应,就开始小声叫人,再然后开始哭,被忽略越久,哭声越大。如果及时回应,他也会回应笑脸。
作为新手妈妈,我换尿不湿的时候总是会手忙脚乱。然后我就会边准备物品,边对着娃说“等一会儿”“马上来”,其实在哭的他已经未必能听到了。当我说的次数多的时候,突然警醒,这样的话好熟悉啊。这不就是当家长喊孩子时得到的回应么。
那么,当父母对孩子发出指令时,心情是否也随着孩子的回应而发生从温柔到暴躁得巨变呢。最终,被孩子贴上“唠叨”的标签,甚至于,父母说话跟对空气说话似的,从此进入恶性循环。
我们的行为模式很多时候会受潜意识的影响,那么,这些在0-3岁接受的回应,是否会烙印在潜意识里呢。很多人觉得孩子小,啥也不懂,孩子哭闹就会被冠上“不懂事”之名。
看着小家伙,常常思考,他刚来到这个世界,看不清,那是带着多么大的信任而来,觉得身边的人会及时回应他的种种需求。而对他的需求的“不应”,正是把那些信任一点点砍掉的利器吧。从此,带着不信任去看世界,那会收获什么样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