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进大学在某地摊上看到一本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刚毕业的高中生就是一张白纸,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特别是对于那些从不发达地区出来的孩子们来说,大学为他们打开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新世界。因此这样的标题对于一个大一新生来说很具有吸引力。
这本书让我好奇了很久,我当时很想知道大学应该怎么读,特别是当这本书屡屡出现在我眼前的之后,我总有冲动抢过来看看它到底讲什么。有好几次我盯着书名看了许久,可我最终还是没有碰过它。我不想再过小学中学那样按部就班的生活,按照别人的划好的路线走没意思,大学的路我要自己走。这就是我当时的人生观念。
虽然我没有读这本书,但这个问题却一直徘徊在我心里。于是按照我当时的想法,我也尝试着去思考、回答这个问题。大学究竟读什么?我想无非是读书呗!但我又发现大学里的各类组织琳琅满目,各种活动层出不穷。听人说,读大学就是培养社交组织能力的。于是乎,大一的我把学习丢在一边,开始参加各种组织社团活动,每天活蹦乱跳像一只忙碌的蚂蚱。但是到大一结束时,我辞掉了几乎所有的职务,我觉得这样的大学不过如此。
大二开始我改变思路,闷在寝室里过自己的生活,具体来说是看书和学习。看书不限于本专业,而是看各种类型的书。学习则是围绕在专业领域这块,通过各种方式恶补专业知识。这样一年下来,我感觉自己收获颇多,观念想法也变得更加开明,但隐隐约约有些看淡世间的感觉。
接下来大三我来到广州实习打工,一瞬间便跌入现实社会当中。我第一次明白什么叫做“从今天开始,关心粮食蔬菜”;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和陌生客户也不过是聊新闻时事,聊家长里短;我第一次拿自己赚的钱买了两件衣服一个包;我每天早上背着笔记本坐一个半小时地铁去上班,晚上到家已经是9点以后。我开始能感受到自己依靠这样的工作就可以活下去,我惊异于自己的力量。
当我大四再回到学校时,我已在外边工作了大半年。我看到校园里随手喷画的宣传海报,四处悠闲散步的小情侣,当我再次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着一二三点理论时,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格格不入。曾经坐在第一排认真做笔记的我开始坐在最后一排低头玩手机,后来我索性就不去了。
一个月之后,我逐渐适应了校园生活,但我却不再留恋学校的一草一木。我搬出了宿舍,整天躲在出租屋里。我不去上课,也不参加任何毕业活动,我只是拉上窗帘,打开音乐,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感受时间的流淌。大四最后的时光,我弥补了一些大学未完成的憾事。看了几百部电影,谈了几十天恋爱,徒步从学校走到江边,又学了几个月英语,然后我就毕业了。
现在我再来回答那个问题: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是锻炼组织能力?学习专业知识?还发展课余爱好?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或者说,这些都不是非得要读大学才能得到的。
在我看来,大学拓宽了我的眼界,帮我构建了一个基本知识系统,同时也培养了我的学习和社交能力。但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是,大学让我拥有一种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不仅源于老师的课堂,课余的活动,或者课外的书本,更源于我自己对“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问题不断探索总结的一整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问题本身比它的答案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