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在不同的人看来,有不同的定义,普通人和智谋之士定义是不相同的。普通人喜欢事情的成败归功于天意,而智谋之士把成败归于谋划。
2000年前的道家圣人鬼谷子表达他对神明的定义,鬼谷子说:“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
这句话的意思,有智慧的人无论谋划什么事情,总是在隐秘中进行,像神道般玄妙,所以被称作神。事情成功以后,才昭然若揭,都明明白白的显现在光天化日之下,所有叫做明。
汉武帝晚年时,因为宠信奸诈之人,发生了诬陷太子的冤案。当时太子刘据的孙子刚刚生下几个月,也受到了株连被关到监狱之中。
大臣丙吉也参与负责审理太子刘据谋反一案,丙吉心理知道太子刘据是被冤枉的,他好几次为刘据申冤,都被汉武帝斥责。
丙吉知道自己无能为力了,于是就在狱中找了个女囚犯负责抚养汉武帝的曾孙,自己也对皇曾孙照顾有加。
丙吉的朋友都害怕丙吉为此遭到飞来横祸,多次劝他不要这件事情,恐怕会引火烧身。他们认为太子刘据谋反一案是汉武帝明令确定的,应该远离此案,不应该对刘据的孙子照顾有加。如果事情被别人知道宣扬出去的话,人们就会诬告你为太子的同党,这不应该是聪明人该干的事。
丙吉也深知朋友们说的在理,他也知道避祸。丙吉认为做人不能处处讲究心机,没有仁慈之心。皇曾孙只是几个月大的娃娃,他有什么罪过。自己不忍心才照顾有加,即使惹祸上身也无所谓了。
后来汉武帝听望气的人说长安城监狱有天下气,汉武帝下令诛杀长安城监狱所有囚犯。汉武帝使臣到皇曾孙的监狱下诛杀命令时,被丙吉给挡住了。使臣知道丙吉是个忠贞不二的人,反而劝他说皇帝的命令,违抗会惹祸上身的。
丙吉不同这样做,他说:“无辜的人尚且不能被诛杀,何况是皇帝的曾孙子呢?我不会皇曾孙被诛杀。”
使臣对丙吉说:“你对抗皇帝命令,这是自寻死路,你实在是太愚蠢了。”丙吉说:“我这是在保全皇帝的名声和皇曾孙的命,我如果有一点私心,那大错就无法挽回了。”
使臣没有办法只好回报汉武帝,汉武帝也没有追究此事,反而对太子刘据谋反一案有了不少悔意。汉武帝下诏书大赦天下,丙吉所在的监狱囚犯,因此都活了下来。
多年后,皇曾孙当了皇帝,就是汉朝中兴之主汉宣帝。丙吉从未告诉过汉宣帝自己曾经保护过他的性命,家人也认为丙吉可以以此来邀功,获得荣华富贵。
丙吉认为自己身为臣子,做的一切都是自己该做的,没有什么可说的,说了不是君子作为,反而不好。
后来汉宣帝从别人口中得知曾经的过往之事,非常感动,夜不能寐。感念丙吉的恩德,封丙吉为博阳候,后来又让丙吉做了丞相。
丙吉这个人非常厚道,不是犯了特别严重的错误,都会宽大处理,他认为如果刑法过于严苛,那就是有违大义了。
性情温和,从不显耀自己的智能,不知情的人都认为他软弱可欺,没有真才实学,他也从不放在心上,更不会改变主意,又或者去与别人辩白。
有一次丙吉外出巡视,途中看到有人群殴,许多人死伤在地,丙吉问也不问,只管前行。看见有牛伸出舌头喘着粗气,丙吉亲自上山察看,并且非常关心。
下属官员们非常纳闷,打架斗殴你不管,却管牛喘气,真是不识大体,不懂的管理治国之道。丙吉说:“智慧不能乱用,乱用就算不得智慧了。治理打架斗殴保境安民,那是地方长官的事,我又何必去插手管理。现在正是初春,牛喘粗气,应该是气候失调,如果不重视,百姓的生计就会成问题,国家又怎么安定。对于这种事,我怎么可以不重视呢?看似小事,往往是大事。当宰相应该抓住要领,才能不失其职啊!”
丙吉的下属们,这才明白丙吉的智慧,曾经那些误解丙吉的人,也自认不如,心理责备自己的无知与浅薄。
用愚蠢来掩盖自己的智慧,这才是真智慧,由小见大的智慧才是大智慧。
如果丙吉主动向汉宣帝表达自己曾经对他的恩德,并且向汉宣帝索取赏赐和高官厚禄,汉宣帝又怎么可能感念他的恩德,又怎么可能让他做了宰相呢?
如果丙吉到处夸耀自己的智慧,他又怎么治国安邦呢?他又怎么能够赢得别人敬重呢?所以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