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陶朱公的故事。
一直是我的偶像。
范蠡 (陶朱公),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
关于范蠡,除了他辅佐越王勾践成就大业、功成身退等事迹之外,司马迁还在《史记》中讲了一件事:
《史记》: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话说范蠡一家离开越国,先在齐国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到了陶地。他认为陶地道路通畅,做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与自己的儿子一齐做了商人,没过多久就积累了丰厚的家资。在陶地,朱公生了小儿子。小儿子长大后,陶朱公的二儿子因为杀人被楚国拘捕了。
范蠡晚年,他二儿在老家楚国犯了命案,打入死囚牢。做爹的不能不救儿子啊。范蠡想派小儿子带上黄金千镒,去行贿老友叫庄生的大臣。可大儿子寻死觅活的不干,说弟弟出了问题,我明摆着是老大,有义务为救弟弟尽力。但现在有我在这里你不让去,反而让小弟去,是明摆着看不起我,那我还不如死了算!范蠡无奈,只好派大儿子去。又亲笔写了书信交给大儿临行叮咛:到楚国就把书信和黄金千镒送给为父的好友庄生。他如何办你千万别过问,听明白了!但大儿子去了不久,即传来了小儿子被楚国人砍头的消息。
原来,大儿子来到楚国后,在一小胡同里找到庄生的陋室,然后遵父命将书信和金子交给了庄生,庄生说:“你赶快回去,待人放了也不要声张”。大儿子不放心,决定在京城等待消息。
再说庄生是参加策划制订国事政策的人,对国君有很大的影响力。对老友托付的大事自然尽心尽力去办,想把事情办妥后即把黄金返还;不能叫老范小看。庄生于是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对楚王说:天上将出现扫帚星,会对楚国不利。楚王迷信,忙问,怎么办?庄生说只有德政能解,楚王立下特赦令,关在牢里的犯人都放了当然也包括死刑犯。
消息传到在京城打探消息的大儿子耳朵中,他想,是大王发的特赦令救的弟弟,庄生在这事上并没有出力,那么,把钱给庄生,不是白白便宜他了吗?于是,范大公子跑去找庄生要回送出的黄金千镒。理由是国君已下特赦令了,没你庄生嘛事。庄生觉得受了小儿的愚弄;便和楚国君说:我听说国君这么快下特赦令是因大王的左右受了贿赂,为救天下巨富陶朱公的儿子原因。楚王大怒,立马处死范二公子。
长子只好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家了。母亲和乡邻们都十分悲痛,只有朱公笑着说:“我就知道老大救不了老二,不是他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他从小就与我生活在一起,经受过各种苦难,知道生活的艰难,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而老三一生下来就在蜜罐子里,哪里知道钱财来得不易,弃之也毫不吝惜,本来我是打算让他去的。老大不能弃财,所以最终害了自己的弟弟,这很合乎事理的,不要悲痛了。我日夜盼的也就是老二的尸首能回来。”
无疑,上述故事进一步表现了范蠡非凡的识人眼力,同时也验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知子莫如父。”
因为不让大儿子去,他就有可能会失去大儿子。即使大儿子不是真的自杀,也会因为父亲的不信任而离心离德。这样,即使被捕的儿子被救回来了,也会因为大儿子的问题而家宅不宁。特别是中国传统习俗中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大儿子迟早要继承家业的。大儿子离心离德闹别扭是很可怕的事情。
论公义,大儿子无罪,二儿子有罪,如果非要死一个,当然是死该死的那个。
论私情,死在眼前和听到死讯,前者打击更大。
论另外古人不是神仙,多有后人神话,赌一把也未可知。
但是,我一直在想,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钱啊,舍不得钱就得不到想要的东西。
现在很多老板总是抱怨留不住人才。你情我愿,一个是用工,一个是打工,双方互利共赢是目的。老板把肉吃了,剩点骨头给打工的啃啃也算不错,实际上连汤都没剩,你说能留住人吗何况是人才。
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拍的不错,二月河写的剧本很好。
里面有个人物,我很佩服,就是邬思道。
据清末民初史学家李岳瑞所著的《春冰室野乘》一书记载,邬思道,又名邬斯道,字王露,清代绍兴人,寓居河南开封,为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幕僚,善于写奏折,在绍兴师爷中颇有名气。据说,他为田文镜出主意,写密折参劾隆科多,因此使田文镜获得雍正的重用,田文镜也由此对邬思道更加倚重。后来,两人意见不合,邬思道愤而离开了田文镜。邬思道离开后,田文镜写的奏折很多不符合雍正皇帝的心意,常常受到雍正的斥责。田文镜无法,只好花重金又把邬思道请了回来。从此,田文镜的奏折又得到了雍正皇帝的赏识。一次,雍正甚至在田文镜的奏折上回复道:“朕安好,邬先生安否?”
邬思道"半隐'是他自全之道,至于隐在那里,则是他自己选择.先隐于诺敏幕府中,后遇田文镜管闲事,核对亏空,彻查藩库时,献策扳到诺敏,顺势隐于田府.
期间约定 外放知府,每年供三千两杖头之资;升迁道司,每年五千;开府封疆,每年八千.邬思道深知马上全隐,雍正不会答应.先半隐进而全隐,是他的脱身之策.田文镜清廉,八千幕资俸,颇难筹措,又不甚做事,定然恶之,逐之.就此脱离官场,纵使雍正知晓,也可体谅其一片苦心.
至于他避不见雍正,可以理解.雍正要是召见是必须要去的. 见雍正,邬思道可以求他放其归隐,若答应,万事大吉,若不答应,则前面努力付之东流.想回家又要运营几年之后.权衡利弊还不如不见。
邬思道的离去,从剧本里说,他是真的想走,但实际也确实是田舍不得银子将光拿钱不干活的他赶走。
邬思道想走,他知道田肯定也会赶他走,为啥?
还是因为银子的事情。
回到企业里,大多数的问题就是因为钱的问题留不住人。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留住人才,得知道人才想要什么。
人才想的无非就是3个内容,他需要活着,得有饭吃,有工资拿。人才需要得到认可,那认可的方式就是待遇。
这个也只有薪金可以解决,没有钱,说什么都没用。
再就是得有成就感,做事没有成就感,这个也留不住人。
是人才都想做点事,做事就需要有平台,有舞台,如果没有用武之地,肯定干不成事。
有用武之地,但千里马让他拉车,他也不愿意,或者说捆住手脚,他也不舒服。
这他也不干。
还有就是能成长,不断进步。
谁都需要充电,不断进步。
人才之所以为人才,就是总是不断在学习。
如果失去了成长学习的环境,估计他也不愿意呆。
满足了这三个条件,基本是没有大问题的。
但实际上,一些老板,特别是创业型的老板,舍不得给人才很高的工资很好的待遇,总是拿着以前创业的时候怎样怎样来比较。
第一个最基本的条件都没有满足,那自然是留不住人才。
再就是真正有点水平的人遇着一个能力平平的领导,每天各种应付,各种解释,各种无用功,觉得没有意思。
还有的是人在心不在,原因除了钱,就是差着待遇、成就感和自身成长。
看了苏太华系使用的用人标准,很有感想哈。
十大用人标准
(1)用人标准:
基层看才能—运动员—只做事不做人
中层看德行—教练员—既做事又做人
高层看胸怀—裁判员—只做人不做事
(2)用人理念:
讲文凭更讲水平
讲职称更讲称职
讲阅历更讲能力
讲资历更讲奉献
讲道德更讲风格
(3)用人心态:
第一上帝—赏识的部下
第二上帝—尊敬的领导
第三上帝—忠实的顾客
(4)用人风尚:
六分人才
九分使用
十二分待遇
(5)用人方法:
用人疑 疑人用
理性疑 感性用
公开疑 透明用
(6)用人技巧:
善于发现
倾情呵护
从容包容
慷慨使用
(7)用人胸怀:
多赏识,少谴责;
用其长,容其短;
刀子嘴,豆腐心。
(8)用人境界:(留人标准)
高层事业留人
中层情感留人
基层待遇留人
(9)用人哲学:
成长型:既讲失败乃成功之母
成熟型:又讲成功乃失败之母
成功型:优劣鲜明乃母中之母
(10)成功用人:
敢于否定 勇于创新 善于善败 乐于取舍 成于归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