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草
今天一大早,儿子的班主任就在班级微信群里发来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提示家长们看看,希望同为父母的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文中讲诉的例子,大致都是一些成绩优异、出类拔萃的孩子,父母倾其所有去培养,为孩子付出,可是孩子却嫌弃父母贫穷、没文化,有的一心努力想脱离自己的原生家庭。甚至有极端的个例,因为母亲不能满足自己一时的要求,作出了刺伤母亲的犯罪行为。
文章的观点,就是说付出越多的父母,越容易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往往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看过文章后,我感觉自己的焦虑也被引发了,实在是很担心自己一不小心也养出一只“白眼狼”。心里很疑惑,该怎样给予孩子感恩教育,是不是应该收敛一些对孩子的爱,少一些付出?
但通过一天的试探与相处,动摇了我的想法。
1.对孩子的测试
今天星期六,上高一的儿子要回家,而我上午还要输完液才能出院。原本想着儿子一周学习挺辛苦的,打算让他直接先回外婆家休息。
可我现在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想检验一下儿子对我的态度。
于是,儿子打来电话后,我对儿子说:“妈妈生病住院了,还在输液,你要不要来接我?”
原以为一直非常粗线条的儿子会觉得麻烦,没想到他没有半分犹豫就直接回道:“我知道妈妈你在住院,好了没有?是几楼几号床啊?”我暗暗地舒了一口气,这个反应还行,至少打90分吧?
儿子到了医院,我欣喜地从病床上坐了起来,问:“幺儿这么快就到了呀?” 他只“哦”了一声,径直到床尾旁的陪护椅上坐下,只瞄了一眼还在输液的我,边摸出手机,边淡淡地问“还要输多久?”,好象看不出什么表情,我的激动瞬间被浇灭,悻悻地说“马上就完”。儿子漠不关心的态度一下子降至60分以下。
液输完了,我开始收拾东西。没注意,儿子静静走到我身旁,把包和东西接过去,默默装好提上,问:可以走了吗?我心想,不错嘛,臭小子,还知道帮老妈提东西!加分,80!
接着办理出院手续,儿子小跟班似的一直跟在我身后。最后到药房取药,医生拿出一周的药足足有一篮子,我从墙上扯下一个口袋把药装好,儿子立即腾出一只手又接了过去。
看着两手都提满东西的儿子,我心里很感动。呵呵,小男子汉,还真是暖心,看来平时去超市提东西的好习惯没白养,又加分,恢复到90分!
走出医院,对儿子的测试告一段落,我总体还是满意的。男孩子心思没有那么细腻,不会用语言和情绪来表达感情,但行动很实在,更贴心。我也放下心来,看来儿子的表现离“白眼狼”相差甚远,基本安全!
2.对孩子的爱,就是不断地想付出
心刚一放下,我立马将老师发的微信提示忘到了九宵云外,开启了“中国式妈妈”的思维,一门心思过问起儿子的吃喝穿用问题了。
看时间已到中午,我生怕儿子饿着,问他想吃什么好吃的?牛排?批萨?海鲜?……好象他一周什么也没吃似的,恨不得把最有营养最好吃的美味给他。但儿子的要求其实很简单,说只想吃土豆丝炒饭。
我不甘心,鼓动他选好的贵的,儿子无动于衷。正僵持着,刚好走到本地有名的烧饼小吃店前,拗不过儿子的口味,花6元钱给他买了两个烧饼和一瓶农夫山泉,他很快填饱了肚子,坚决不再买任何东西。
在吃好喝好上死了心,我又动起别的念头。追着问要不要买衣服?买鞋子?买生活用品?结果全被儿子无情拒绝。什么都不买,讨好不了他,我的心反而好象空落落的。
一路上,他与我聊起学习上的事儿,我一边说着鼓励的话,一边仍挖空心思在想着一周没见了,儿子总该需要点什么吧?我要为他做点什么?
直到回到家里,我说要煮面条吃,儿子说他也想吃,我的心才好象又重新被点燃。高高兴兴地把煮面当作头等大事,准备各种作料,精心烹调,亲自端到儿子手上,直到儿子说了一声“好吃”,我才如释重负,开心地吃起来。
我想,身为父母,如果一天没有为孩子付出,孩子没有提出什么要求,自己就感觉不到被需要,没有存在感。中国式父母对孩子的爱,大多如此。
记得有本书上说过,从小获得爱越多的孩子,长大了越是懂得如何去爱。我也是一名“中国式”父母,我无私无偿的爱孩子,为孩子付出,并因此而感到幸福。我觉得这样的爱没毛病。
3.孩子和我开战了,与无私付出的爱有关吗?
儿子自上初中起,每周只有一天半的相处,时间很短暂也很宝贵,我都非常珍惜。特别是经历了儿子青春期的叛逆,我慢慢找到了儿子性情的节奏,也学会了与儿子友好相处的模式。
很长时间,我与儿子都能和平共处。但今天晚上还是被一件事打破了这种和平。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晚饭前,儿子一直玩手机,我招呼了几次没听。快开饭了,儿子为了不作开饭的准备工作,主动说饭后由他负责洗碗。
儿子吃饭吃得快,吃完了又拿起手机开始玩。等到儿子的外婆、外公全都吃完后,他仍自顾玩手机,我说:“儿子你自己说的去洗碗,说了就要做哟”儿子口头说晓得,但身体就是不动,继续玩手机。
我不高兴了,提高声调叫他立马行动,他应道“外婆你们把碗端过去,我等会来洗”。看他还玩着手机,我更生气了,吼道“你不赶紧去,是不是想外婆她们顺便洗了?”他嚷嚷:“只是叫他们端过去,我又不是不洗,你管那么多干嘛?”
他的态度惹火了我:“要不做就别说,说了就立说立行,你这样拖着不做,让长辈帮你做,自己不对还脾气坏,与长辈顶嘴,就是没孝心,不是白眼狼吗?”儿子扔下手机,边去厨房,边大声继续还击我:“我就耽误一下,把游戏玩完再去洗,有你说这么严重吗?搞不明白你是啷个想的,有病吗?……”
我简直被气坏了,继续说教:“你这态度是要做事的样子吗?如果在单位上你这样做事都是会遭人厌的……”儿子一边洗着,一边嘟嚷“我又不是没在洗,你还要做哪样?”“你说我做哪样?我要教明白你,做事态度要端正,自己错了就不要犟,不要和父母顶嘴!”我怒气直冲……
眼看吵架不断升级,儿子的外婆来打断了我们:“一人少说一句!当儿子的要体谅妈妈的心情,妈妈还在生病,不要气妈妈,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孝顺。当妈的也少念叨,孩子就是孩子,在行动了就好,不要老是抓着不放。”
被外婆各打“一板”后,我和儿子都停了口,这场“战争”在我们的沉默中结束。
沉默中渐渐回复平静,我不禁又想起了老师发的那篇微信文章。回想今天我与儿子的日常相处,应该是许多家庭母子常见的一幕。在一天之中,儿子的表现有好有差,用差的时候来评判儿子“不孝顺、白眼狼”,其实是有失偏颇,不公正的。
同理,一天如此,一年如此,甚至一生也如此。每个孩子,甚至成人的观念、思维、品性都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的。
比如,小时的我们都学过“孔融让梨”,但其实我们都自私的想吃大梨。很多孩子小时并不遵守一些礼仪习惯,甚至有的孩子还有一些陋习,但这些都不足以影响长大后的他们成为文明有教养的人。
因此,一句恶语、一个恶念、一段恶行,都不应该是身为父母,为孩子贴标签的理由。
而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其言行向“恶”的时候,任由本我中“恶”的一面占了上锋,吞噬了自我的善知,这是孩子自己的悲哀,也不应完全由父母来背负“爱错”这口锅。
其实真正的悲哀,只是少数,只是个例,我们不必焦虑。如果身为父母,请继续好好地爱孩子吧!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赐给父母的一粒种子,千百年来,唯有父母无私而伟大的爱,才浇灌出了这世上一代又一代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