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国的一本畅销的通俗心理学的书,作者是M.斯科特.派克,这本书2012年读过,当时觉得特别好,第一次读的时候很多的理论或者观点是自己没有接触过的,让我触动很大。而今再读,略觉生涩,但是整本书读下来,还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比如亲子关系对人一生的影响;比如爱与独立;比如潜意识;比如“逃避自由”。作者表达了对自尊自爱、独立的理解,表达了什么是爱。作者综合他多年的临床经验,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他想表达的思想,仔细读来,确实很有说服力。如果对心理或者正在思考人生的朋友,可以好好看一下这本书。
书一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人生苦难重重”。当人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而事实上,大部分人害怕承受问题带来的痛苦,会选择推迟问题解决或者逃避问题,比如拖延时间、借助酒精等来换取片刻的解脱,即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而逃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去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作者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人生,就是一个让心智不断成熟的过程,心智成熟是一个复杂且艰巨的过程,是毕生的任务。
什么是人生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指挥,激发我们的勇气。
如何解决人生问题
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这一环,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困难。学习自律,也就是学习忍受痛苦,获得成长。
什么是自律
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自尊自爱的感觉,是自律的基础。自律的核心,就是学习自我照顾,承认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切措施照顾自己,这是走向自立的关键。假如懂得自我珍惜,我们就会合理安排时间。
一. 推迟满足感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一个很实际的例子,小的时候放学回家了很不想做家庭作业,在父母忙完自己的事情之后,一定会要检查自己的作业,如果作业没有做完,心里会很忐忑,一来会担心父母责怪,第二也担心第二天无法给老师交差,后来就明白回家先赶紧把作业做完,做完之后就可以愉快的看电视、吃零食或者和小伙伴玩耍。这就是小学生实践“推迟满足感”的一个手段。
而事实上,自律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的,对于一些缺少自律的人,作者也分析了原因,标题为“父母的过错”。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并奉之为最高准则。父母的爱心至关重要,不管家庭是富裕还是贫穷,倘若有爱存在,都可以培养出懂得自律的孩子。父母愿意花时间了解孩子,陪着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对症下药的教育孩子,可以让孩子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真谛,让孩子明白:既然爸爸妈妈原因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未必是太坏的事。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自己的痛苦。父母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即使偶尔会有一时的忽略导致孩子的不满,但是孩子还是会对父母的爱感激不尽。因为父母的爱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孩子能够意识到,“我是个有价值的人”,这是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律的根基。要让孩子养成自律意识,对安全感产生信任,父母必须以身作则。
作者表示,孩子幼年起就享受到父母的爱,成年后即便遭遇天大的挫折,幼年培养的强大自信,也会使其鼓足勇气,勇敢的战胜苦难。
解决问题的时机
生活中存在两类人,一种是缺乏耐心,想让问题马上解决;另一类是希望问题自行消失。人人都有这样的倾向,问题一旦出现, 就要立即解决,不然就会思绪不宁、寝食不安,这样的心态不切实际,但是一厢情愿地等待问题自行消失,这种心态则更为可怕。问题不会消失,问题仍然存在,他们是妨碍心灵成长的永远的障碍。尽可能早地面对问题,意味着推迟满足感,放弃暂时的安逸和程度较轻的痛苦,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如此才会得到回报。
二. 承担责任
作者表示,人,必须敢于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趋利避害,逃避责任,可以说是一种天性。但是针对责任感,容易导致两种心理疾病患者,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前者为自己强加责任,后者则不远承担责任。神经官能症的人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把错误归咎于别人。人生一世,正确的评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该为何事、何人负责,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无法逃避的问题。患有人格失调症的人,逃避责任的程度往往比较严重。作者用他自身的例子来说明了这一问题。作者延长了工作时间导致下班时间推迟,妻子责备等问题,面对此问题,作者向其工作的导师求助,但是导师没有给任何的建议,只说作者有问题了。后来,作者自己意识到自己在逃避责任,想把控制权递给自己的导师,潜台词是,“上司,请为我负责吧!”,其实这也就是逃避责任带来的新的问题---逃避自由。大多数心理患者不能够应付或者改变现状,感到人力不从心的根源,即是“逃避自由”,不能够为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作为成年人,整个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当人能真正接受这一事实,就会变成自由的人。
三. 尊重事实
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一张地图,凭借着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一个人从出生,他所接触的、经历的,便是开始绘制此地图的一部分。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需要重新开始,而是唯有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内容翔实和准确。这也是为什么有那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很多人说应该保持“好奇心”,就是为了保证人生地图的准确性,来支持自己在人生路上作出正确的判断。作者指出了心理学上的一个现象,移情:抱残守缺,与现实脱节,这是不少人的通病。坚守过时的观念,对现实漠然置之,是构成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实际上移情就是拿过时的地图,来对人生进行判断。
四. 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要建立一套灵活的情绪系统,来提高我们的“情商”。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是“放弃”。比如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通俗的说,就是“不可能什么都想要”。比如骑自行车时,太过贪恋风驰电掣的感觉,在急转弯时就容易摔倒。作者认为,不管是谁,在经过人生旅途的急转弯时,都必须放弃某些快乐,放弃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而回避放弃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永远停在原地,不让双脚踏上旅途。
人类只有适当放弃自我,才能领略到人生的喜悦。同时为了减少痛苦,需要学习一种保持平衡的心理技巧,即“兼容包并”。兼容包并,意味着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放弃自我,以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而兼容包并的前提,在于获得的永远比放弃的多。但是,为了放弃,首先必须拥有某种事物。因此,只有先确定自我,才能放弃自我。
关于爱
作者先介绍了自律的方法,接着,作者探讨了自律的原动力:爱。爱是自我完善,意味着心智不断成熟。爱,能够帮助他人进步,也会使自我更加成熟。真正的爱是行动,是基于灵魂的行动。陷入情网不是爱,坠入情网的本质是意识和潜意识的性冲动,坠入情网之所以能够带给人狂喜和开心,是因为坠入情网的人,暂时性的突破了自我界限,这种自我界限带来的是孤独和寂寞,而坠入情网能够让人短暂的忘却这种寂寞。依赖也不是爱。作者也对依赖进行了说明。
关于依赖
依赖不是爱,依赖感其实是寄生心理。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意味着自己是个寄生虫,而对方是寄主。这样的关系和感情,没有自由的成分。真正的爱是自由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致无法正常生活,这就构成了心理学上的“依赖性”。依赖性过强的人,总把失去伴侣当成极其恐怖的事,他们丝毫不肯降低对他人的依赖度,不肯给予对方更多自由。以牺牲自由获取安全感,必将付出高昂的代价,在心理上也难以健康发展。唯有学会独立,且能体察彼此真正的需要,才能够组建美满的家庭,使婚姻关系更加持久。
过于强烈的依赖感,多是源于童年时期--患者父母缺乏爱的能力,且将不幸延续给下一代。只想获取却不愿付出,心智就会永远停留在婴儿期,这只会对人生构成限制和束缚,只会给人际关系造成破坏,而不会使情感走向完满,也会使卷入其中的人跟着遭殃。
爱的唯一目标,乃是促进心智的成熟,或者推动人类的进步。爱的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倾听是体现关注的最常见的方式。行使爱的权利,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甚至要冒很大的风险。你的爱越深,你就会越加谦逊,而不是自私和傲慢。爱可能会面临死亡的风险,这可以让人们意识到:人生短暂,爱的时间有限,更应该好好珍惜和把握;爱可能带来独立的风险,要求人自我成长,走出童年的朦胧和混沌状态,迈向成年的理智和清醒,实现完整的自我,获得心灵的独立,尊重自我的个性和愿望,敢于冒险进入未知领域,才能够获得自由自在;爱会带来承诺的风险;爱还可能导致冲突,冲突是人际关系中特殊的控制权,如果恰当地运用,就可以改进人际关系进程,继而改变所爱的人的一生,如果遭到滥用,就会产生消极的结果。真正具有爱的人,不会随意批评别人或者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真心爱别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独立的个体。真正具有爱的人,在想帮助对方之前,首先会进行自我反省,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有价值。这种方式给人谦逊而谨慎的印象,需要批判者首先自我完善,找到沟通的最佳契机和方式。作者提到,夫妻双方要成就幸福美满的婚姻,也要敢于直面冲突和矛盾,彼此成为最好的批评者和建议者。
爱与独立
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男人的婚姻出现问题,在于婚后没有用心经营婚姻的后方营地,他们以为营地衣食齐全,不需要花费力气,这种“极端资本主义”式的态度,很容易让男人的婚姻遭遇失败。女人的婚姻出现问题,常在于女人婚后觉得万事大吉,以为其人生价值就此实现。把后方营地当成人生巅峰。丈夫在婚姻以外的一切努力,一切创造性的成就,不仅无关紧要,甚至只会让她充满敌意。这样只会让丈夫感到强烈的束缚,只想早日摆脱枷锁,逃之夭夭。婚姻,是分工与合作并存的制度,夫妻双方需要奉献和关心,为彼此的成长付出努力。理想婚姻的基本目标,是让双方得到滋养,推动两颗心灵的共同成长。真正的爱尊重彼此的独立,也敢于承担分离和意外丧偶的风险。成功的婚姻,能够为心灵提供更好的滋养,并且成就辉煌的人生旅程。
心智成熟的条件:
1) 爱;
2)自我完善;
3)突破自我界限;
4)自尊自爱。
在第三大节,作者对成长和宗教进行了探讨,宗教也有可能是人的心理问题的导火索。作者是一名心理医生,重点介绍了他的几个与宗教相关的例子,来说明一些文化观念以及一些成规旧习,可能对人带来的影响。信仰无所谓对错,但是作者提出了一种观点,就是对文化观念等,应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来使心智不断成熟。
在第四部分,作者介绍了神奇的力量。我没有明白这一节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但是作者表达的观点是我们生存至今,得益于一种比本能更奇妙的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对抗我们的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包括潜意识、好运、意识等等,这些都是一种让人追求更好的力量。神奇的力量人人有份,有的人能够把握,有的人却让机会溜走。
关于潜意识
作者认为,潜意识可以以清晰的语言讲述病人最真实的情况。只要做出正确的解释,这些信息就能滋养心灵,促进心智的成熟。潜意识一个很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梦。潜意识中存在着比“意识思维”更“聪明”的部分。潜意识知道的事情,永远比意识知道的多。当健康出现恶化之前,潜意识其实能察觉到我们的变化,注意到我们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差。它会通过各种方式,提醒我们情况变得不妙---频繁的噩梦、过度的焦虑、极度的沮丧等类似的症状在我们身上不断出现。作者也表示,因放弃而感到抑郁,是自然而监控的现象。抑郁是一种显著的信号----想适应新的状况,就要做出重大改变。这就是潜意识渴望面对事实的作用。潜意识总是走在意识之前。
关于懒惰
懒惰是阻碍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碍。本质上,所有的人都是懒惰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恐惧感。恐惧的基础是懒惰,因为害怕不得不做的大量工作,恐惧在做一些事情之后,可能面临更大的不测。每个人身上都有两股力量,一股是神奇的力量-----积极、健康、向上,它推动我们心智的成熟,它喜欢改变和进步,向往新的、未知的领域。另一部分是懒惰的力量----不想让我们付出任何辛苦,坚守熟悉的、陈旧的过去,害怕改变和努力。
最后,作者表示,心智成熟之旅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
整篇文章读下来,没有看到很明显的脉络关系,甚至后面两个章节是独立的部分,但是一些概念,一些内容,需要细细体会。比如我整理这篇读书笔记,花了很长时间,但是一些概念,感觉还是没有领悟透。借用作者的观念,对一些新的内容或者流行的东西,应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需要有客观的批判主义精神,所以我标注的精华内容,有时间还是需要多揣摩、多领悟。
名词解释:
消极性人格失调:因过分依赖而引起的心理失调,心理学家称为“消极型依赖人格失调”。这类人不在乎依赖的对象是谁,只要有人可以依赖,就心满意足。他们的情感关系,貌似热烈,实则脆弱,因为他们构建情感的目的,只是为填补内心的空虚,甚至达到来者不拒的地步。
摘抄:
每一个人的身体里,都拥有向往神性的本能,都有达到完美境界的欲望;而在每一个人的身体中,同样都有懒惰的原罪。无所不在的熵的力量,试图把我们推回到人类进化的初期---那里有我们的幼年,有母亲的子宫,还有荒凉的原始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