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这个时代,爱情的发生和守护似乎变得越来越难,有太多的境成难题成了爱情的挡路虎。如何建立正确的爱情观?
古今中外,有太多的文学作品和风流佳话都在讲述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不知道林光华教授博览了多少群书,写出如此精彩的《爱的能量——爱情哲学50讲》。
这本书从哲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探讨了爱情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在西方哲学视野下,柏拉图认为爱情是对真理的追求,爱情关于灵魂而超越肉体。叔本华则认为爱情是本能的生育意志,是人类繁衍的需要。叔本华的爱情观是悲观的,他认为爱情不能减少人的痛苦,却能延续痛苦。萨特主张爱情是自由的,相爱双方的自由是冲突的。弗洛姆认为爱不是本能,而是一种创造幸福的能力。他说爱需要学习与实践。
在东方哲学视野下,老子讲“道”不讲“情”,由“道”观“情”,爱情是男女“阴阳之气”的融合。从孔子的角度看,爱情是琴瑟和鸣,相濡以沫。而庄子则认为爱情是双方相忘于江湖的自由与洒脱。
似乎每一个说法都有道理,爱情的迷人之处也正因为它的万千模样,没有任何理论可以准确地定义它。
其实本书最精彩之处在于对诸多文学作品中爱情的解读,和对一些名人爱情的分析。作者通过大量案例,生动地讲解了爱情的多种模式,比如依附之爱、分裂之爱、滋养挚爱、精神之爱、自由之爱、控制之爱......
《情人》的作者杜拉斯的爱情属于叛逆之爱,她不停地寻找爱情,反叛原生家庭,发泄自己的情欲来弥补家庭缺失的爱与温暖。而这不过是饮鸠止渴。
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陌生女人的爱属于依附之爱,完全奉献自己,不图回报。张爱玲对胡兰成的爱也属于这种,“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属于于精神之爱、滋养之爱、放手之爱,也可以叫灵魂之爱,他们在精神上相互吸引,成为民国时的佳话。
萨特与波伏娃的“契约式婚姻”是自由之爱的一个代表,他们爱惜自己的自由,也尊重对方的自由,充分尊重人性的多种可能,自由地离开,甜蜜地重逢,在爱与性的问题上完全自由和透明,互不干涉。萨特说:没有任何力量能够破坏我们的结合,但务必使这种结合不要蜕化为束缚和习惯。波伏娃主张不依赖任何人,要在自己的身上找一个家,用自己的自由实现自己的价值,
作者还谈及当下年轻人热衷的纸片人、动漫人,恋爱模拟游戏,人机爱恋等社会现象,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科技与资本共谋的产物,在爱情方面对人具有摧毁性的打击,大大削减了爱的意义。
一个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跟原生家庭、成长经历、社会环境都有关系,看完作者的爱情五十讲,对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原来爱,是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