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是我很喜欢的高志宏、徐智明夫妇写的。两年前我看到这篇文章时就想,如果我还在做编辑一定要约他们来写育儿书啊!——然而我不是编辑了……后来很快,他们就签约后浪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讲述他们育儿理念和方法的书:《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
高志宏、徐智明夫妇都毕业于北大,开过 18 年书店,不光翻译+写作广告方面的书,还策划出版了 150 多种图书。
他们一边工作,一边自己带大两个儿子,还觉得很轻松。
后台常有人问:给孩子买什么书?怎么培养孩子阅读习惯?
今天这篇里都有。连只有资深出版从业者才知道的选书标准都有。
文章比较长,但看起来很舒服,文末还有我的贴心总结。祝周末愉快!
以下内容由真心爸妈(徐智明、高志宏)《育儿基本》作者授权发布。
1. 尽早开始
培养孩子阅读习惯要尽早开始。多早?孩子三个月。三个月的婴儿开始能趴着,练习抬头,偶尔伸出小手触摸前面的玩具,这时候他的玩具中就可以包括图案很大、色彩鲜明的布书了。“看,这是摇铃,这是宝宝的小镜子,这是布书,看看,能翻哦。”大人拿给孩子看,边说边翻,孩子会慢慢认识他的布书玩具。别拿小 baby 当什么都不懂的小动物哦,即便是刚出生的小婴儿,也是很有智慧的,只是大人不懂而已。
等到能坐起来时,他会拿布书啃咬,偶尔还会翻页。这时候还可以加上一些彩色的识物大卡,也可以拿一些大画幅的画书给孩子胡乱翻,被孩子撕了也不要紧,大人注意孩子不要吃到嘴里就好。
让孩子从几个月开始对这些可“读”之物保持接触,等到了八九十个月,孩子长成能滚、能爬、满屋子好奇探索的活跃大婴儿,你就会发现,他开始能偶尔拿起他的画书,像模像样地翻看了。让小婴儿随时能拿到书,对于日后孩子和书建立起亲近感非常重要。
尽早开始这么做,然后一直保持,到孩子一岁,开始走路、说话,他会偶尔专注地拿着他的书“阅读”一会儿,孩子越大,他“阅读”的时间会变长,再辅以大人的帮助、讲解,他会发现,原来“书”也是好玩具呢。
之后的两到三岁,大人逐渐增加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适龄童书,孩子慢慢就会把“看书”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
我们带第一个孩子时,因为早就有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理念,所以开始得很早,到三岁时,他已经是个每天都要阅读的小 book worm 了。第二个孩子有大孩子的示范,也很早就能自己看书。
您看到这里也不要着急,阅读这么美好的事,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只要大人方法得当,孩子一样能慢慢开始阅读的。
2. 读纸书
让孩子读纸质书,而不是各种介质的“听书”、手机、pad、网上的读物。真正的阅读,是读纸质书,真正的经典,也累积在浩如烟海的纸质书中。
数字媒体的信息量虽然很大,但是没有经过一个像纸书从写作、修改到编辑成书那样一个相对长的内容沉淀、筛选过程,品质总体上仍不如纸书。而“听书”,培养的是听的能力,不是阅读文字的能力。
从传播学信息接触的角度看,人们接触“听”的媒介,如广播、听书,是不专注的状态,因为只需要投入听力,不需要投入视觉上的注意力。而视觉媒体,因为要占据视觉,相对更需要专注。所以热爱阅读的孩子,会培养出更强的专注力,玩乐高那样需要很长时间搭建的玩具、听课、做作业,都会更专心致志。
孩子课上听讲不专心、做作业写写玩玩、坐不住、静不下,归根到底,是孩子缺乏专注力。开始培养孩子阅读吧,等孩子发现阅读的乐趣,学会半小时、一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沉浸在书中,他会变成一心一意地玩、一心一意地学、一心一意地读书的,很有“静气”的娃。
3. 别把书叫“课外书”
把学龄孩子读的书叫“课外书”,隐含了“课内”重要、“课外”不那么重要;“课内”优先、“课外”靠后的意思。
我们小时候,读“课外书”几乎等于不务正业。现在学校强调阅读,也只说让孩子读书,而不是读“课外书”了。所以现在开始,就把“课外书”三个字,从家庭语汇中清除出去,也从爸爸妈妈的教育理念中清除出去。
阅读就是阅读,它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孩子去学校接受教育、大人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同样重要。
告诉孩子:“书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让我们知道更多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事物,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让我们……”
不要跟孩子讲:“多读书你学习成就会更好。”“多读书你更会写作文。”
总之,让孩子潜移默化地理解阅读的美好,而不是学习成就之外好不重要的一件事,或者上学之外多出的不得不做的新任务。
4. 给孩子建立自己的书架
甭管房间多小,给孩子一个自己的书架,如果条件具备,给孩子一个自己的“书房”。这是形式,也是方法。当孩子像拥有自己的玩具架那样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架,他会更容易和他的书建立亲近感,而且也更容易随时拿起书来阅读。
孩子有了书架,要慢慢教会他自己整理书架,把书分门别类地排列好。别小看这项“小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孩子在整理书的过程中,会从已经看过的书里发现新的兴趣点,而且整理书架,也是在培养他分类、归纳、整理的能力。
孩子很小时,当然是自己管理不好书架的,经常拿下来不放回去,最后几乎整架的书四散在屋子里。大人千万不要叫苦,也不要批评孩子,要知道,小学三年级以前的孩子几乎都是这样的,他们不太觉得这样乱糟糟的状况不能接受,而且他们觉得乱放的书有自己的秩序。
大人只要隔一段时间带孩子一起收拾一次就好。收拾好,也不能严令孩子必须保持。如果让孩子感到,书架一定要保持成刚刚收拾完的样子,他们会对从书架上拿书来看失去兴趣。
其实孩子慢慢就会掌握自己管理书架的技巧,我家俩娃,到小娃三年级时,已经能完全不用大人帮助,自己把十来个书架的书全部分门别类整理一遍了。
5. 多买书,不限预算
别嫌书贵,书真的不贵。
一个作家,可能要经过几十年的训练和准备才开始写作,要几个月、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完成一本真正好的著作,其中凝结了他从自身经历、阅读、教育、挫折、成功中获得的故事、知识、情感、思想,而读者读到这本书,所费不过二三十元,你所能从中获得的财富,可能会受益终生,这样的东西,怎么会贵?实在是我们日常购买的种种商品中,性价比之最。
我的偏见,比书性价比低的东西比比皆是。一瓶好的化妆品几百上千块,能买十本以上的书;一双普通时髦度的长靴,要两三千块,能买二十本书;一款最新手机,六七千块,换成书,能填满书架两个格子;一个名牌皮包上万块,能填满半书架。
这些可能都是大人的日常消费品,或者等“什么什么时候我一定要买”的东西。既然大人买这些的时候不会嫌贵,给孩子买几本书又所费几何呢?
上面说的那些东西,我们家都不买。大人孩子只穿普通品牌、基本款式的衣服,干净、舒适、得体就好。我们不追新款数码,用老旧手机。孩子妈妈不用大牌化妆品,只用基本护肤品,一家人穿材质过得去的舒适鞋子,不吃烛光晚餐,不买贵重首饰。但我们孩子大人买书从不限量,从不说贵。要说我们每每感叹书实在是太便宜太超值,听起来好像太矫情,我们真是这样。
大儿三四岁起,我们就让他上网自己挑书,让他自己挑好了放购物车里等爸爸妈妈提交订单。近几年,直接把密码告诉了他们,让他们自己挑好了书下订单,等爸爸妈妈收货时付款了。
我们不要求单本价格在多少之内,大儿就买过百八十块一本最新出版的英文原版奇幻小说;
不限制每单金额,买几十块也好,买几百块也好,一套书几百块也好,都没关系;
不限制每月的买书次数,今天才下订单,明天又下订单也没关系;
不限制每月买书的金额,一月买到上千块也没关系。
孩子买的书,不论是漫画、儿童玄幻小说,还是其他什么,我们从不说“这本你买得不好”或者“这样的书咱们家太多了”,让能够阅读的孩子自己买书,他会慢慢学会识别哪些是好的,哪些不够好,哪类型的要继续买,什么样的以后不再买了。自己识别出好书,也是阅读能力的一部分。
孩子买的书,我们不监督他读,也不要求孩子必须这批读完了才买下批。书是要反复读的,读到什么程度算是读完呢?
有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我们夫妻中学时确实是这样,主要是去县城的两个图书馆借书来看,一方面是家里确实没有条件供我们自己买书,一方面县城书店确实也没有特别多的好书。但现在,图书馆借书显然没有那么便利,而且穿越大半个城市去借来几本书,又能保证多高的借书频率?
再说个我的偏见,开过 18 年书店,如果不是为了买书,我从来不会把孩子带去实体书店的童书区,让他们从书架上随便拿书下来在书店里读。书店是卖书的地方,不是蹭书读的地方。买书来读,既是尊重作者,也是尊重书。这是读书人的清高和自律。
所以,一家人一起买书吧,家里无书可读,何谈阅读呢?
6. 把选书权交给孩子
不要要求孩子读什么书,或者不读什么书(情色除外,性学方面的书不推荐中学生读,言情小说孩子到高中后肯定会读,想禁也禁不了)。让孩子自己选择他要读的书,读爸爸妈妈的育儿书、妈妈的孕期指南也没有关系。不要把你自己选择的好书、名著,硬塞给孩子。
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里的书自然是爸爸妈妈来买,但他要读哪本、不要读哪本、先读哪本、后读哪本,都不要要求,让孩子随意徜徉就好。孩子能自己买书了,也不要要求他必须买名著、买经典。只要不是上面说过的确实不适合的、不是品质明显不高的书就好。
大人要在一开始陪孩子买书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学会判断,什么样的书够好,什么样的书不够好。在我们家,我们是告诉孩子:
读书最好读原文、全本,尽量不买选本、精华本;
要会看作者简介,看看作者是做什么的,是不是某方面的专家,或者从作者资历看是否有足够的经验学识来写这本书;
尽量不买封面花花绿绿缺乏美感的书,因为这样连封面设计都不肯认真做的书,内容编辑也未必可靠;
不买装订很差的书(这需要书到手之后判断,比如系列书中的一本,如果装订很差,那么整个系列都好不到哪儿去);
同类书中,尽量选择销量高的,因为有很多读者共同做出了判断,比少人问津的书(学术书除外)要更可靠些;
非选本的书,尽量选由一位作者独立成书的,不选多位作者的。
其中有些是我们自己阅读买书的经验,有些是我们多年做广告专业书的出版累积的经验。
给孩子一些基本的选书原则,然后放手让孩子自己挑选,你会发现,孩子很会选书,他选择的,都是适合他这个年龄段阅读的,而且品质都不差。
这样就很好了,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只阅读经典,也不能要求孩子选的书全部符合大人的判断标准。
这有点像吃饭,如果在饭桌上不停告诉孩子这个好吃,你吃这个,那个没营养,那个是垃圾食品,你不要吃。那么很快你就会收获一个这个不吃那个不吃、食欲不佳、身体瘦弱的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吃什么,自己决定吃多少,孩子会更爱吃饭、更健壮。读书也一样。
7. 不做计划
千万不要给孩子做个“阅读计划”,也不要装模作样地“和孩子一起”做阅读计划,周的、月的、学期的、年度的,任何计划都不要做。让孩子随意读,读到哪儿算哪,读到什么算什么,接下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
孩子不需要像大学生、学者那样为了课程、课题、研究计划做有计划的专业阅读,绝大部分不做研究工作、不为专门目的的成人也不一定需要做有计划的阅读。
我的经验,对于非专业读者,“散步式读书”是最有乐趣也最有收获的。我家俩娃,看漫画数学书《幻想数学大战》,里面提到印度数学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数学不一样,就买了印度数学的入门书来读;大孩子追一本美国火爆的大部头奇幻小说《波西·杰克逊》,讲一帮中学生都是希腊诸神后裔的,就买了德国古斯塔夫施瓦布的名著《希腊神话故事》来读。
为写这篇小文,刚刚去看他们的书架,上面已经堆满我完全不认识的书了。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那种专门为补充学校教育为中小学生生产的所谓“精华本”“插图本”“少儿版”什么的,这真是让人欣慰。
在阅读这件事上,大人越放手越好。孩子会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建立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逻辑,只要大人不干涉,不去硬给孩子做计划、硬给孩子推荐“好书”,孩子会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丰美的阅读世界,大人所要做的,只是欣赏和“不限制买书预算”的支持。
8. 不设目标
千万不要给孩子设“阅读目标”,也不要装模做样地“和孩子一起”做阅读目标。不要求孩子一个月一年读到多少本,不要求孩子做阅读笔记,不要求孩子写读后感,不要求孩子摘抄“好词好句”,不看孩子有没有因为阅读而写出更漂亮的作文。什么目标都不要设,只是读。
一设目标,则阅读又成任务,乐趣不说全无,也是大打折扣。甚至大人设定的目标会直接把孩子吓到,让孩子心生厌倦,觉得阅读是可怕、可厌的事。
千万不要孩子一开始阅读了,大人马上在后面推动,以求读得更“好”、更有“效率”、更有“收获”。阅读是慢功夫,不可以有任何功利目标,孩子读到的,会一点一滴沉淀在他的知识库、他的思想、他的观念、他的行动中,慢慢影响到他的一生。
当然,我并不是说不允许孩子做阅读笔记、写读后感、摘抄好词好句,如果是孩子自发的,做这些都没有问题,关键是,大人不要要求甚至强迫他这么做。
事实上,学校的语文教育中,已经包含了这部分内容,老师会指定一些必读书,要求阅读进度,而且要求阅读笔记。这种深入的“精读”,对孩子很有好处。但家长确实没有必要将这些推而广之要求到孩子所有的阅读活动,压力太大,动力会不足,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助阅读的兴趣和意愿。
9. 不给孩子“讲”书
这是我特别要提醒想引导孩子开始阅读的爸爸妈妈们的。不要讲,一句都不要讲,除非孩子遇到看不懂的地方自己提问,孩子提问时,也只是恰当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做引申、不要做引导,除非孩子提出的,是纯知识性的问题,你所做的,是纯知识性的解答。
爸爸妈妈给孩子讲书,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地开始,孩子自己还不识字时,爸爸妈妈会给孩子讲,讲童话,讲绘本,在画面和文字之外,加上大人的理解、大人想要孩子从这本书中学到的东西:“看,这是小老鼠的妈妈,她多爱小老鼠啊,小老鼠多乖啊,小老鼠要听爸爸妈妈话啊。”“白雪公主的后妈真坏,是不是?”“看,渔夫这么贪心,要这要那的,最后什么都没有了吧?所以,做人不要贪得无厌是不是?”
我要说的是,上面这样的讲解,一句都不要说。孩子对图画有天然的理解能力,如果只有图画,没有文字,就让孩子自己“读”,如果有文字,而孩子还不认识字,就由爸爸妈妈来“读”,照本宣科地读,把书上的文字原原本本地读出来,让孩子自己去理解。
小时候常听说一句话,鼓励孩子自己学习的,叫“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只是大人长大之后,就把这句话给忘了,常常“为了孩子好”,专门嚼馍给孩子吃,“讲书”就是此类的嚼馍行为。老觉得孩子不懂,或者不能正确理解,一定要在给孩子读书时,加上大人自己的理解、引申、引导。殊不知,这会把孩子束缚在大人设定好的框框框中,大大限制孩子的理解和想象,习惯于被“讲”书的孩子,从书中得到的东西会越来越少,甚至根本丧失自己从书中获取养分的能力。
所以,孩子还小的爸爸妈妈们,也提醒您家的保姆阿姨、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停止给孩子“讲”书的行动,从阅读引导者的角色退回阅读辅助者的角色,孩子阅读时,不要在一边看着,不要忍不住开讲,不要试图引导孩子的理解。
10. 积极参与讨论
不要主动找孩子讨论书,但在孩子主动提起书中话题时,积极主动地、毫不勉强地参与讨论。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否幼稚、是否偏颇,都不批评、不否定,只作为平等的讨论参与者,贡献自己的看法,就像和团队成员一起开“头脑风暴”式的小组讨论会。
我家大儿六年级差不多一学年的阅读兴趣,都在《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三本,不是专门的儿童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读书还不过瘾,又把三部加起来可能有一百多集的电视剧都看了一遍,买了大套的《三国杀》桌游和小弟一起玩儿。小儿对这种半文半白的大部头还没啥兴趣,就和哥哥一起看电视剧,玩《三国杀》。
于是乎我们家的餐桌讨论就热闹极了,一会儿是小说上怎么说的,一会儿是电视剧怎么演的,一会儿是某货到了游戏里变成啥样。谁最厉害,谁和谁关系最好,谁在某一战某一场景说了什么话,这句话到电视剧怎么说的。大儿兴致上来,还给大家背一段小说原话,有的时候还会背一段《三国志》的原话。连没咋读过三本书原著的爸爸妈妈都跟着涨了不少见识(为了能和孩子讨论,我们也跟着读了这几本书的原著)。
想要孩子爱上阅读的爸爸妈妈们,在孩子一开始表现出和大人讨论、分享的兴趣时,就把自己也当成孩子,积极地投入孩子发起的讨论吧。你会发现,孩子信手拈来的故事、情节、典故,东拉西扯的联想,不着边际的比较,比你所能讲的,实在是丰富得太多太多。
而且大人参与讨论的兴致越浓,孩子阅读的兴趣越浓,这是孩子从阅读中获得的成就感的一部分呢。
11. 父母最好也培养阅读习惯
这个无需细说。大人只看手机电脑电视剧,孩子不会热爱读书;大人见到书就说贵,孩子不敢也学不会自己买书;大人之间不兴高采烈地分享阅读所得,孩子也不会兴致勃勃地发起与阅读相关的讨论。
其实大人不爱读文学书、历史书、心理书、其他话题严肃的书也没关系,还有轻松的旅行书、美食书可读啊,开卷有益,只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开始读书,乐趣自己会跳出来的。
我家大人书房里,除了妈妈大学专业的文学书、爸爸大学专业的政治学书,妈妈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的传播学书、我们出版过的广告学书,俩人共同兴趣关于历史、心理、社会的书,因为工作积攒下来的广告营销书、经管书,还有拉拉杂杂好几架的美食书、旅行书、保健书、菜谱、编织缝纫指南,随便拿起一本来,都是乐趣。
十一条写完,再补充一条——行万里路。
旅行除了美食美景,更是阅读的延伸,是和阅读相印证的过程。有一年五一,全家一起规划旅行,大儿要求去梁山,小儿也马上支持。梁山在哪?现查了才知道,鲁西南一个县,有个因山而建的“水泊梁山”景区。好,就是那里。
驱车一趟五百多公里,来回一千多公里,登山又遇雨,俩娃淋一身雨,下得山来饥寒交迫,小县城饮食不发达,期待中的“两角酒,一大盘牛肉”的好汉套餐也没吃到,俩娃却兴致浓厚、心满意足得不得了,因为去了传说中《水浒传》故事的发源地啊!
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
高志宏 徐智明 著
后浪出版公司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文章比较长,好同学饭饭帮你总结一下。
培养孩子阅读习惯 11 个方法
1. 尽早开始
2. 读纸书
3. 别把书叫“课外书”
4. 给孩子建立自己的书架
5. 多买书,不限预算
6. 把选书权交给孩子
7. 不做计划
8. 不设目标
9. 不给孩子“讲”书
10. 积极参与讨论
11. 父母最好也培养阅读习惯
出版从业者的选书标准
读书最好读原文、全本,尽量不买选本、精华本;
看作者简介和资历判断作者是否有能力来写这本书;
尽量不买封面花花绿绿缺乏美感的书;
不买装订很差的书;
同类书中,优先选择销量高的版本;
非选本的书,尽量选由一位作者独立成书的,不选多位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