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最大气的作品。
曾看过一个评论,说这本小说写的人物太多,情节又有很多重复,绕来绕去,让人看着有些头晕。
我看第一遍的时候也有些看不懂。尤其是小说开头,写了老曾,又写老杨老马,让人一头雾水,实在不懂作者到底要写个啥事。后来又看了几遍,心里才有了数。
其实,小说的结构是很清楚的,只是和寻常的小说有些不同罢了。我觉得这本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对世事的琐碎繁杂有着一种执着的“重现”。里面人物所经历的诸多小事,我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
比如杨百顺,他在延津时,曾不断地失业。跟老曾杀猪时,因为心眼小,嘴不好,丢了工作。在染坊挑水时,因为轻信一只猴子丢了工作。跟老鲁劈竹子时,因为夜里睡不够,白天打瞌睡,没了工作。在县衙种菜,县长丢了官,他也失了业。跟着吴香香卖馒头,吴香香却跟隔壁老高跑了。
普通人的愁苦,可不就是由这些莫名其妙又乱糟糟的烦恼堆成的么?当愁苦堆成了山,压得胸口喘不过气时,再回头看看,七分哭里却也要带着三分笑。笑什么呢?笑自己。
作者塑造的人物时,虽写了很多重复的情节,但反而更显真实。看完后,你会感觉,作者真的构建了一个世界。读后仿佛真的去过延津,听见人喊杨摩西挑水,看到吴香香在卖馒头,而老詹忙着去听瞎老贾弹三弦。
在构建了这烟火人间之后,作者更想与读者探讨他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
我觉得,小说大量重复的情节,指向三个目的。
一是揭示人性的普遍性。
作者曾说:“有一个东西变化是最不快的,人性,春秋战国和现在的人性没有任何区别,一千年前进不了一厘米。”
作者正是通过很多人物相似的经历,揭示了一些普遍的人性。
比如孤独。在小说里,我们会看到,赶大车的老马、卖豆腐的老杨、剃头的老裴……几乎所有人都是孤独的,都找不到说话的人。
如果孤独是一条路,那么,作者笔下的这些小人物都在这条路上不断地重蹈覆辙。但是,整本小说中都不曾出现过“孤独”这个词。作者说“万千的心事积到一起就成洪流了”。也许,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切都不言自明了。
再比如对爱的渴望。如吴香香、曹青娥、庞丽娜、章楚红等等,都是和丈夫说不上话,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也不过是想找个知心的人。
再比如家庭权力之争,如老杨家、姜家、老曾家等等。父母年轻时说了算,儿女多有怨言。等到父母岁数大了,开始变得卑微,而儿女们却成了一家之主。
这些关乎人性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在张家如此,在李家王家也是如此。以前如此,以后也是如此。
二是通过循环和重复,不断寻找出路。
有的小说让人看了很压抑,有的小说则给人以积极的影响。《一句顶一万句》就属于后者。作者曾说,他很欣赏他外祖母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在他的这本小说里,虽然写了很多孤独和苦难,但是还是给人以希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些重复性情节,其实并非简单地复制。在那些看似相似的情节中,其实暗藏着改变。
比如“出走”。老汪、杨百顺、牛爱国都曾对家乡伤了心,远走他乡,但是他们又有不同之处。老汪是一生没回家乡。杨百顺生前不让家人回延津,但是在他死后,他的孙子去了延津。
牛爱国的出走则是短暂性的,他不像老汪和杨百顺那样彻底对家乡伤了心。他去异乡时,得知了杨百顺的经历,最终有了改变的勇气。他重新收拾行囊,踏上了寻找爱人的路。
老汪和杨百顺都没找到出路,一辈子没有对伤心事释怀,而牛爱国却在出走的过程中看清了自己的心。
改变是艰难的,可它仍悄悄地在发生。
三是讲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刘震云对写作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文学的潜台词是哲学”,“小说里边最重要的要有思想的含量”。可见,他非常重视作品的思想性。
在写作中,他也是这样做的。他不是那种有了灵感,在短期内就写完一本书的人。他习惯思考,注重准备。他说过一段话,意思大致是,一个作家能不能写好一本书,不是要看他怎么写,而是要看他为了写做了多少准备。
他写的小说,往往是酝酿了三四年的。在动笔之前的几年里,他专注于思考和学习。一切成竹在胸后,才开始动笔。
了解了这一点之后,再看他的这本小说,就会觉得清晰了很多。
他要写“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可他却写了人物大量的废话、痴话、谎话、气话,而把那句重要的“一句顶一万句”的话,隐藏在那些无用的话之中,等着读者自己去思考和感悟。
同样的道理,他也把要表达的道理和哲思隐藏在大量的情节之中。
关于这一点,下一篇文章将会详细地论述。在这里,就先简单聊一下。
举个小例子。老秦的女儿秦曼卿,因缺了一只耳垂被未婚夫嫌弃。为了挣回面子,她劝爹爹放弃这门亲事,重新择婿,无论贫贱,只要不嫌她即可。老爹虽依了她,却也并未当真。
卖豆腐的老杨素来爱占小便宜。但他去了老秦家,见老秦家大业大,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谁知秦曼卿出来了,硬是要嫁到杨家去。
原来,她是明清小说看多了,以为穷人家出身的男子只是没钱,其他都是好的,不仅模样端正,琴棋书画也是样样精通。便学着小说里的样子,要断发明志,逼着爹爹同意这门亲事。
到了杨家,她看到东倒西歪的房子和泥泞杂乱的院子,又看见丈夫杨百业一脸傻笑,顿时心灰意冷。她流了泪,“不是伤悲嫁错了人,而是伤悲不该读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秦曼卿落泪的那一刻,我想读者心里都会明白作者的道理。
下一篇文章,咱们接着聊这个话题,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