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还是鲁迅先生概括的深刻,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时空:“梦醒了却无路可走……”!尤其在当今社会,承平日久,金钱物质至上,信仰流失,没有精神目标和趋向……有些人即使看破,又能如何?所以,“活在当下”就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口头禅,无非就是随波逐流,与世浮沉。
纵观人类历史,主流社会的价值观,永远处于主导地位。即使令一部分人很失望、悲观,但却是事实,并很残酷。一代代特立独行的思想观念和人,必然在当时被边缘化,受到排斥!始于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一直到曹雪芹及其塑造的贾宝玉,吴敬梓铺衍出,或用以自况的杜少卿,最终在现实面前都是失败的,千古留名那是身后事了!生前受尽饥寒,“举家食粥酒常赊”,“残杯冷炙有德色”,无资举火,只能靠“绕城步行”以“暖足”……这些名人事例无不说明,与整体相比很短暂,就个体相对漫长的人生,基本就是一条成就了后世人眼中的天才,苦了当时的自我人生……这怎么是一句“活在当下”可以说尽,了得的!
《儒林外史》生动形象地揭示,知道不知道“苏东坡”并不重要,而八股文能过主考乡试、院试大人的眼目,才最终能让范进咸鱼翻身!从这你就理解了蒲松龄虽然成就一部《聊斋志异》,身后能名垂千古,但对个人暂短的人生,“终生做幕”,七十多岁才“援例入贡”,总还是“一生襟抱未尝开,虚负凌云万丈才”!到今天你也就理解了,“千军万马”,包括一家人都殚精竭虑,“过独木桥”十分正常了!毕竟身后事的遥不可知,与眼前世态炎凉的亲临其境,是难以等量齐观的,而且这本质是穿越时代的。所以,有一作者的话虽通俗,却一针见血:
“什么是机遇呢?我觉得就是改变命运的转机或者历练能力、发挥才华的平台。古人说:小富靠勤、中富靠运。但在当代中国,对每个人而言,最大的机遇只有一种:政策机遇。在中国,一切的大环境,都可能就源于一纸政策,它可以让数以万计的知识分子变成臭老九,可以让成百上千的城市青年上山下乡,数年后又让其中的一小部分回到城市成为领导中国的中坚阶层;无论是国企下岗还是大学扩招,甚至就是一个简单的教改,都可以在转瞬间改变一个时代所有人的命运。在中国,政策之下,什么勤奋、意志、机遇、得法,随时都可能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这活稍嫌片面,完全否定了个人的主观努力……但你不能不承认他说的大前提是对的。
人生对个体是漫长的,终身不平和郁闷是很痛苦的;但在历史的长河里,人生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你一步没抓住机会,就满盘皆输了,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是啊,生在科举成名上位的封建时代,即使你才如曹雪芹、吴敬梓、蒲松龄,悖谬于时代规则,也一样毫不客气地被边缘化。即使功业如左宗棠,只因中过举而非进士出身,很长时间也在同僚中自矮三分!你一个童生或秀才“坐坐馆”,有什么可怨的?封建社会结束了,生在中上层人家,你不去“留洋”、“留日”,然后回民国政界、学界略有建树;在下层你又无胆为匪,有胆,却没智慧少心机,做大不到“受招安”的地步,也只能浑噩混世,甚至怎么死的都不一定知道!革命风起云涌,你没理想,没报负,没有牺牲精神,更没立场和毅力,大浪淘沙,建国后哪会有你的一席之地?建国后文革前,百业待兴,多方创举,国家急需各种人才,你没能进入体制内,日后空谈什么个人发展与结果?个别例子可能, 但多费劲你知道吗?文革中,国家废除考试制度,由当地“组织和贫下中农推荐选拔”升学、参军,包括“招工”……你偏在此时得罪基层“领导”,触犯三代“紫贫农”又“抗过枪”的大社员,你这不是纯粹“作死”吗?
改革开放后,选择机会多了,但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时过境迁,多数人是“过了那个村没了那个店了”!而且对大部分个体单个的人而言,多年习惯形成的思维定势,在猝然而至的浪头潮水面前,反而显得无所适从 ……普通大众过的河,也基本没有“石头”轮到你来摸。诸多个人原因,使你犹犹豫豫徘徊在不断涨潮的滚滚河流岸边。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人生苦短,任何机会都转瞬即逝,你这还未曾掀起过浪花儿的前浪,很快就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人生的大事只有两桩,或者就是一桩:男人事业,女人婚姻。那么,人生最大的不幸,当然也无过于这两桩事上的失败!而失败,正像一篇文章说的,最大20%源于客观,其他80%都是自己弄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