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不思善不思恶时所认得的本来面目,想起佛祖曾经说过的,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在父母未生之前,你其实已经在这个世界上了,人的生命一直是轮回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累生累世,生生世世,换的不过是人们的肉身,就如同你为自己的灵魂换不同的衣服一样。
“性一而已。仁、义、礼、知,性之性也。聪、明、睿、知,性之质也。喜、怒、哀、乐,性之情也。私欲、客气,性之蔽也。质有清浊,故情有过不及,而蔽有浅深也。私欲、客气,一病两痛,非二物也。”
先生认为天性,只有一种,仁义礼智是人的本性,聪明睿智是人的禀赋,喜怒哀乐是人情感。私欲、客气是人性的遮蔽。本质有清和浊之分,感情有过分和不及两种,遮蔽有深浅之别。私欲、客气是一种病生发的两种痛苦,并非两件事情。先生在这里依然提到了人的良知,或者是本心,只有一个,只所以表现出来不同的形式,如仁、义、礼、智聪、明、睿、智等,是由于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遇到到事情不一样,所以表现出来的也各不相同 ,中医里面有个概念叫阴阳,表示一个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道德经里也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由一所生,所以即便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方面,其本质、源头也是同一的,一体的,所以人的本性、禀赋、情感、遮蔽等,好的坏的,虽然表现出来的是两端,但本质是相同的。《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是折其两端,取其中,所以其体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