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翻看昨日的朋友圈,一半在秀恩爱,一半在秀孤单,也不知从何时起,七夕变成了情人节,似乎也无据可查,网络云云,大约都是不可信的。
七夕,鹊桥相会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七夕,原本是一个“见少别多”爱别离、怨深深的日子,但在后来很多问人墨客的笔下少了哀怨、多了情深、赋予希望。因为爱情,所有的聚散离合的愁苦都烟消云散,七夕就具有了浪漫的气息。
这样看来,七夕节变成了情人节大约也无可厚非了,但非要说过中国的七夕情人节是维护中华传统文化,那也是扯淡的事情了。中国人自古就含蓄,关于情爱更是隐晦,公开的搞情人相聚即便是大唐盛世也是万万不可,更遑论什么专门节日了。
七夕成为情人节,逐年日渐热闹,大有和西式的2月14情人节分庭抗礼的地步,这一方面是商家的操盘和鼓噪,另一方面也是人们逐渐认识到我们在生存之外还需要更多情感维系。这可以理解,爱情这玩意不是资产阶级独享的,也不是达官贵人专用,更不分社会阶层;它不是普世的价值,却是普世共有的情感。一但生存无虑之后,对情感的重视就会理所当然的提高。另外,中国人做事喜欢“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两个情人节当然更好,女孩子巴不得一年二十四个情人节呢。
说到情感维系,每个人都有自己心里的一亩三分地,三毛的《周末》:最爱在晚饭过后,身边坐着我爱的人,他看书或电视,我坐在一盏台灯下,身上堆着布料,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将那份对家庭的情爱,一针一针细细地透过指尖,缝进一句不说话的帘子里去。然后有一日,上班的回来了,窗口飘出了帘子等他——家就成了。
每个人的爱情观不同,有的渴望你侬我侬般轰轰烈烈,有的向往柴米油盐的平平淡淡。
银河两岸,无你无我;我们不做一年见一次的怨偶。
七夕时光,有你有我。过好可以在一起的朝朝暮暮。
这便是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