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春实打实的工作生活了一年。和贵州的铜仁一样这个山清水秀宜居宜家的城市也给我留下了很美好的印象。我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所能抵达的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就像对要烹着啤酒炒的宜春扎粉一样(经发酵的干米粉丝,泡发后有一种淘米水发酵的气味),对宜春这座城市我也由开始的不适应到渐渐的喜爱。直至如今的怀念。
原本雄心勃勃要写一个系列的。哪料想自介绍了《状元洲》后,竟一拖几个月再没了续篇。这样懒下去,只怕又会如铜仁印象一样无疾而终不了了之。所以今夜不斗地主了,一定要完成这一篇:《闹市中的天文台》。
宜春人其实是不叫它天文台的,他们叫它:袁州谯楼。谯楼更鼓,如说文解字里对谯楼的解释。宜春人一直视它为报时的更鼓楼。所以它面对的步行街叫:鼓楼路步行街。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江西师范大学退休教师栾杏丽老师在查资料编江西的地方科学史时,根据明正德版《袁州府志》中提到的:“谯楼,宋嘉定间郡守滕强恕建。筑台。原置铜壶一座,并影表、定南针;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
根据筑有观天台(一般鼓楼都是圆形或方形建筑,没有测时平台),及器物中提到的影表和定南针,这一套天文测时系统而判断:袁州谯楼不是一般的鼓楼,而是一个天文台。
1994年,江西省科委邀请中科院、南京面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馆、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及本省的8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对袁州谯楼进行了深入考察和论证,最终确认:“创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的袁州谯楼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遗址。”这也是全世界现存唯一一座“π”字形布局的古天文台。
第一次去步行街玩,因为下面有半圆的门洞,我还错把谯楼当成了一个残存的城门楼子。
参观谯楼5块钱。工作人员无工作服,第一次我想上去时,正坐楼下和闲人聊天的工作人员,忽然问我要钱买票,我以为遇到骗子没敢上去。
第二次是在百度了解到谯楼的历史后特意去的。在登上门楼后正遇打扫卫生的买票人。门票还是挺正规的。
楼内有天文知识图片展览,钟,鼓各一。我顽心起在里面鸣钟击鼓了几次。工作人员也不制止,由着你开心。这时我才明白,上回在步行街听到的鼓声就是游人在这敲的。
谯楼两侧观天台上置有古代测量天文的仪器,很多实物都是第一次看见。能认得的也仅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全拍了图网友们自己认,看你们认得几种?
袁州谯楼南台墙基部分为南宋时期砌筑存有“皇宋淳佑十一年”铭文砖;台墙为明、清两代维修砌筑,并存有“明洪武十年”和清“道光十六年”“同治二年”铭文砖;石构券拱为明代砌筑;谯楼栋梁上题“大清光绪十四年”款,推断现存建筑历经宋、明、清。
我对铭文砖很有兴趣,寻觅翻找了很久。铭文上记载了砖的产地,督造者官衔,建造时间,制造者姓名等。那些铭文,其实也是一种“中国质造”的标志。那么多古代的城墙,建筑能够历经岁月沧桑,炮火洗礼而不杇。正是这些标注了修建者身份的文字,才保证了它们的坚实耐用。今天的那些豆腐渣工程的建造者看到这些砖文时,理应恨无地缝可钻才对。
谯楼是宜春这座古城保留下来的屈指可数的古建。是一座介绍古代天文知识的博物馆。可以不来,来了就绝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