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孩子,好像他们成了我们身体的情绪按钮,为他而喜,也因他而怒!
今天是否有乖乖的入睡、是否乖乖的吃饭.是否乖乖的自己玩......都关乎着麻麻一天的情绪变化!
当孩子使命摇头,而我还是期盼他能再多吃一口,当孩子哭闹着要抱,而我只会怪他为什么不能自己玩一会儿,当孩子看见新鲜事物,躲在我的背后,曾经的我沮丧过......有时候我会控制不住大吼,你给我乖乖坐着,不要动,不要碰,不行,不能,不!不!不!回想自己的吼叫是多么无能!
我时常疑惑对于孩子的爱究竟是出于“他做了什么?,还是因为“他是谁? 我意识到这是社会上很多人对孩子的最高要求:表现乖乖=好孩子。对于家长来说,一个“很好”的孩子,就是从婴儿期到青春期从不给自己找麻烦的孩子。这意味着我们只将焦点放在了图自己方便上,而非孩子的需要。这种爱有失短视,着眼于立竿见影,让孩子乖乖就范,受我们的控制,但这会给他们今后的生活带来什么?不敢想象!我常常在想:"我对孩子的长远期望是什么?我怎样描述孩子将来会变成怎样的人?我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什么样子?也许我会列自律,自信,智慧......一大串的清单,但凡事以乖乖,顺从,听话为标准,我的孩子会有这些品质吗?
自从我遇见正面管教,我了解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取向,作为控制型的我,愈发的主动察觉自己,即时反问自己:我刚才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是否可能与我的需要、我的恐惧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而无关乎他们的真正兴趣和需要?
孩子的行为只不过是其感觉、思想、需要和意愿的外在表达,简言之,重要的是实施行为的孩子本身,而不是行为。所以经常对我们的孩子说,无论如何,麻麻都会爱你!赋予孩子安全感,让孩子充满爱心地成长为自信、独立、品行端庄、担当责任的人。
爱孩子就爱孩子本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