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赫纳喇之咒”与清代政局
作者:林硕
秦灭楚时。楚国南公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来楚人陈胜振臂一呼,建立“张楚”政权,霸王项羽更是背水一战,推翻秦朝暴政。无独有偶,在清太祖努尔哈赤踏平四海的征程中。也有一个部族发出“亡建州者必叶赫”的诅咒,誓要颠覆满清。对此,清皇室也留有“叶赫氏不得备椒房”的祖训以作应对。然而。康熙、乾隆都曾经延纳叶赫氏嫔妃入宫,咸丰皇帝的懿贵妃叶赫纳喇·杏贞更是被尊为慈禧太后,把持朝政,权倾天下。
而當末代皇帝溥仪遵照裕隆太后叶赫纳喇氏的懿旨,宣布退位的时候,是否也曾记起这则“叶赫纳喇之咒”与祖先的遗训呢?
败亡之际留下的诅咒亡建州者必叶赫
在大清帝国,“叶赫纳喇之咒”如同高悬在爱新觉罗家族头上的“德摩克里斯之剑”,牵动着清代政局。
叶赫纳喇,其实是一个传承了数百年的部族,从金代以来就是贵族。公元13世纪以后。蒙古铁蹄相继攻克中都、汴京、辽阳、开元等城市,女真人建立的金帝国与东夏帝国全都土崩瓦解。残存的叶赫纳喇家族流散在东北各地,其中。生活在叶赫河畔的一支被称为“叶赫纳喇”。明代中晚期,作为部落首领的纳林布禄、纳林布寨两个堂兄弟,分别承袭为叶赫部东、西两城的贝勒,他们擅长利用姻亲关系纵横捭阖,俨然成为当时的“扈伦四部(哈达、叶赫、乌拉、辉发)”的领袖。但是,堂兄弟二人的霸主之梦没能做多久,就被建州部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击碎。
公元1619年,努尔哈赤倾举国之兵围攻叶赫部,誓将悔婚的叶赫贵族斩尽杀绝。对于普通部众,他决定采取既往不咎,择优续用的方针.以便在即将到来的明金战争中为己所用。既然要收复叶赫部的人心,那就势必要处死领袖叶赫纳喇·金台什,目的是绝掉部众之念。专心效力新君。而问题的关键在于,金台什是努尔哈赤发妻孟古哲哲的兄长,倘若自己下令将大舅哥杀掉。难免有人会议论大汗不念旧情。对皇后的兄长也痛下杀手。经过再三权衡,努尔哈赤选择第八子皇太极前去劝降舅父。事实上,如果是换了其他皇子前去招抚,或许还有几分成功的可能。但亲外甥皇太极的到来,只会让穷途末路的金台什想起早逝的妹妹,同时也无异于提醒自己:叶赫、建州两部长久以来仇怨甚深,积重难返,没有生路。
金台什决定:一方面纵火焚城,另一方面趁乱突围去投奔明朝,但最终,金台什被擒。临死前,他恶毒地诅咒爱新觉罗家全族:“我死之后,即使叶赫部只剩下一名女子,也要倾覆建州”!
这就是“叶赫纳喇之咒”。
叶赫纳喇·明珠之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纳兰性德。他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本是部族复兴希望的他却生性淡薄名利,不喜朝堂之争,后来更是英年早逝,留给世人无尽的遗憾。
实际上,此时的努尔哈赤早已经建立大金汗国,金台什口中仍称之为“建州”,意在表明自己奉明朝为正统,不承认妹夫自立的“伪朝”。“亡国之咒”本是金台什泄愤之语,实属无稽之谈。但是,清代君主们却深信不疑,对叶赫部的复兴严加防范。
重回权力巅峰 叶赫纳喇·明珠的崛起
叶赫故地被吞并后,残余部众绝大部分被迁移到兴京赫图阿拉。在经历了天聪、崇德、顺治三朝的修养生息后,叶赫纳喇氏在康熙朝迎来了一次短暂的复兴。引领这次复兴的主人公,就是金台什之孙:叶赫纳喇·明珠。由于明珠迎娶的妻子是努尔哈赤的孙女、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所以集爱新觉罗和叶赫纳喇两大家族的背景于一身,非常受皇帝倚重。公元1673年,在康熙十二年裁撤三藩的廷议中,身为兵部尚书的明珠,与刑部尚书莫洛、户部尚书米思翰坚定地同康熙站在—起,力主撤藩。这之后,“撤藩三尚书”中的另两位相继辞世,明珠更是权倾朝野,准备谋扶璺长子胤褪染指太子之位。
明珠之所以苦心孤诣地想拥戴康熙的长子胤褆。是因为两人存在血缘关系。部分读者受到乾隆朝成书的《永宪录》误导:认为两人是甥舅关系,其实不然。胤褪的母妃叶赫纳喇氏和明珠一样,是叶赫末代东城贝勒金台什的后代,祖父是金台什之子德尔格尔,父亲索尔和则与明珠是同辈堂兄弟。按此推算,明珠应该是惠妃的堂叔,胤提的堂叔祖。由于这层关系,胤褪母子和明珠走到了一起。叶赫纳喇氏的出身本是庶妃,康熙九年生下皇子承庆(夭折)、康熙二十一年生下皇长子直郡王胤褆,后又抚育皇八子廉亲王胤禩。众所周知,康熙早年对皇长子和皇八子寄予厚望。委以重任。爱屋及乌,作为他们额娘的叶赫纳喇氏荣宠不断。康熙二十年(1681年)“册封四大妃”时,叶赫纳喇氏位列惠、宜、德、荣四妃之首。协理六宫。这也是叶赫纳喇氏在后宫中所能达到的最高位份。
明珠、胤禔在内依仗惠妃,在外又将穆禄·佛伦、余国柱等人引为朋党,权势俨然与赫舍里·索额图、太子胤扔集团不相上下。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胤禔与胤礽之间的储位之争,而实际上,则是叶赫纳喇与爱新觉罗两大家族的一场权力博弈。以明珠为代表的叶赫部在后金立国初期遭到沉重打击,经过六十余年岁月逐渐复兴;而索尼、索额图父子则代表世代忠于爱新觉罗家族的骨干力量,在几次重大转折的关头与皇室休戚与共。
作为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叔父、太子胤礽的叔祖,索额图将明珠、惠妃等人视为叶赫部的亡国之余。眼见对方实力逐渐膨胀,甚至图谋储位,世受皇恩的索额图意欲致明珠于死地,为太子登基铺平道路。两派结党营私、相互倾轧。使人联想起当年叶赫纳喇与爱新觉罗争衡关外的往事和“叶赫纳喇之咒”。为了政局稳定,康熙帝对双方的行為多次斥责。结局是两败俱伤,胤褆、胤扔都无缘宝位。
在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上,慈禧无疑是寂寞的。当她坐在光绪皇帝的后面,垂帘听政时,深感周围没有可以信赖的人,因此千方百计地将自己的侄女嫁与光绪,以此为部族与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虽然明珠扶持新君,把持朝政的计划归于失败,但晚清同治、光绪、宣统三朝。慈禧姑蛭二人相继垂帘,叶赫纳喇氏终于实现了对清代政局的操控。
冥冥中自有天意由叶赫纳喇氏敲响的丧钟
清咸丰二年(1852年),慈禧太后叶赫纳喇氏选秀入宫,先后被封为兰贵人、懿嫔,生下文宗嫡子载淳之后,晋位为懿妃。庚申之变,叶赫纳喇氏随咸丰帝一起“北狩”热河,直到咸丰帝归天,地位也仅仅是懿贵妃。从没有当过一天皇后。
出于自卑心理,慈禧与儿媳孝哲皇后阿鲁特氏矛盾很深。甚至发展到要废后的地步。悖勤亲王奕誴直言:“选秀入宫的叶赫纳喇氏,无权废黜由大清门迎入中宫的阿鲁特氏。”这话戳中了慈禧的痛处。为了弥补心理缺失。慈禧太后将希望寄予在蛭女叶赫纳喇·静芬的身上,誓要为她举办大婚仪式:由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迎入宫中。然而,就在典礼举办前的四十余天,发生了“火烧太和门”事件。
婚期原定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七日。可就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十五日深夜,位于太和门西侧的贞度门突然起火。虽然七千余名兵丁参与救火,但火焰借着风势不断扩大,整整燃烧了两昼夜,将太和门、贞度门、昭德门以及毗邻库房全部烧成灰烬。光绪的帝师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此灾奇也,惊心动魄,奈何!奈何!”这场“祝融之灾”也成为叶赫纳喇氏入宫前的“不祥之兆”。然而,吉日既已选定,不容更改,可如何能在不足一个半月的时间内,重新修复太和门这座紫禁城中规格最高的宫门呢?
慈禧太后认为事体重大,断然不可延宕,竟责令组织京师内外的扎彩工匠用彩纸、绸缎和竹竿临时搭盖出一座高逾十丈的纸糊太和门。工匠们固然技艺精湛,但此种扎纸做法本来是用在白事葬礼之上,但现在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皇帝的大婚之日,实属不合时宜。街巷茶坊中纷纷传言:叶赫纳喇氏的入宫。恰好应了当年金台什的诅咒.将为清王朝的灭亡敲响丧钟。或许是出于历史的巧合,宣统三年(191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末代皇帝溥仪正是按照被尊为隆裕太后的叶赫纳喇氏的懿旨,颁下退位诏书,宣告了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的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