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看完了《断舍离》,心灵上还是挺有触动的。也做了一些思考和行动上的改变,现在梳理出来。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断舍离,书上是这么解释的: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
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物品
第一,不要因为便宜、打折、优惠等诱惑,去购买一些自己根本不太需要或者超出使用数量的东西,结果一定是不用或用不完,这样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实惠,反而是浪费。这一点,曾被亲爸吐槽过,说我总买地摊货,当时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是懂得勤俭节约,而现在终于明白,这是一种自我价值贬低的潜意识。
第二,对于廉价的赠品,例如:吃蛋糕、月饼时附赠的塑料刀叉、勺子、盘子,漂亮的包装盒、购物袋等,不要因为好看,可能以后还会用得上,就保存起来,这一点,我又被先生取笑,说我是"购物袋小姐"。因为我们家有一个抽屉专门是装购物袋的,我妈和我有一样的爱好。
第三点,对于一些过气的衣物鞋子,不管当时有多喜欢,或者价格多贵,一定要及时清理。我有一双到目前为止,买的最贵的高筒皮靴,穿了一次发现小了,很咯脚,从此便没再穿过。但因为贵,一直也没舍得扔。还有一套三件套的粉色衣服,质地、款式都很好,可是由于是欧码,所以根本不合适我,但当时可能是觉得性价比高就买下了,结果一直压箱底没有穿,这次终于都清出来准备送给能穿的人,实在没人能收留就扔了。我们二十几岁时买的衣物真的已配不上三十几岁的气质,如果勉强去穿,只会降低自身的品味。还能用、还能穿,这是对自己最大的欺骗和伤害。
第四点,对于一些昂贵的物品,一定要舍得使用,而不是珍藏。我习惯于每年生日时送自己一件金手饰(戒指、项链、手链等),通常是戴个把星期,就收起来不戴了,原因是怕磨花了。还有一些朋友送的高档餐具、酒杯等,我也是很好的保存在储物柜里,然后继续使用着已经磨花或有一点残缺的餐具。在看完此书后,我突然发现自己是如此可笑。
放下执念,跟过去的自己告别
我们经常以为断舍离就是学会扔东西,但就是这简单的扔东西,有时发现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在整理物品的过程中,翻到了八年前装修房子的方案图纸、各种家具电器的购买发票;十年前的病例单、体检报告;上学时候的纪念册、笔记本;成人高考和英语培训的学习资料以及看过了已布满灰尘的书籍。有些东西,真的已全然忘记了它的存在,可它却完好的静静地躺在我的抽屉或是某个角落。我突然由衷地“佩服”自己的收藏能力,同时也发现自己特别恋旧的一面。
有位哲人说过:向后看才懂生活,向前看才能生活。过去的一切汇集成就了今天逐渐成熟的我,感恩、挥别,我们却仍然要坚定的向前看,向前走。不留恋过去,不畏惧未来,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最好的状态。
从物质到精神
通过阅读、践行断舍离的理念,我渐渐有了新的体悟。
我们人生的1-30岁,大多数人都是在做加法,无论是身高、体重的增长,还是知识、经验、财富的积累。
而30岁之后人生,应该开始做减法,从物质上来说,我们要注意轻淡饮食,控制体重;穿着也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保持简约高雅的格调;用度上,足够需求就好,没必须过多囤积,让自己为物质所累。
从精神上来讲,比如阅读学习方面,要有目标性,专注于某一领域,深入研学,而不是所谓的博览群书,貌似什么都知道,其实样样也不懂;人际交往方面,一些过去式的朋友关系,淡了就淡了,不必过于强留或可惜,与其有一群貌和神离的朋友,不如只交三五知己。所谓的人际关系,一定是对等的,心与心的交集。不去刻意攀高,也绝不恶意踩低;情感方面,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在一起就要好好珍惜,真诚相待,不负彼此。若是缘份已尽,就要洒脱放手,不纠缠,不抱怨,祝福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