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人说话与提笔写文章
难得接到某远房亲戚电话,嘘寒问暖半天,她才非常真挚地给我道谢,说我在很久以前帮了她家里一件我已经记不得了的小忙。并且,这位亲戚还要我转告她向我家人的问候。妻子听过我的转告之后,十分吃惊地说:“她不是老年痴呆了么?很多人都没有听她说过一句清晰的话。”
我愕然良久。因为我确实记得这位亲戚语速均匀、条理分明,而且时间不短的说话。
后来,我慢慢明白,原来我先是不知道这位亲戚是大家口中的“老年痴呆患者”,出于礼貌认真地听她说话。然后,我对她的每句问候,都表示出应有的礼节性回应。并且,为了弄明白她给我打电话的原因,大多数时候都在听她说话,我基本上很少插话。也许,我这样的“谦卑”,给了她有条不紊说下去的理由和勇气。
与人说话是思想交流。与一个大家口中的“痴呆”老人说话,竟然也可以得到某种有用的信息,除了这位老人的“痴呆”是大家口中的“痴呆”,她内心其实正常而健康,只是平日里身边的人觉得她的某些行为古怪“荒诞”罢了。我想起写文章,不是也正是和人进行思想交流么?写文章和人面对面交流,区别是看文章的人不会像面对面交流的人那样,马上就当面“行动”起来,但读者心中随时都在对作者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产生反响,随时准备着进行反馈。
所以,写文章就不仅仅只是像听人说话那样,除了要保持耐心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还要用最简洁的句子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而且,要在自己表达之时,顾及到读者的感受。各种不同的读者,随时会读看你写的文章,根据Ta们不同的素质、思想、心情,甚至天气、环境等的不同,而对你的文章有不同理解。要让不同的人接受你想要表达的意思,接受你希望传递的思想,写文章肯定比听人说话不容易得多。
如何尽可能“照顾”到更多读者的心情,让Ta们能够比较顺畅地接受你的思想,而不是简单地迎合?这就需要在写文章之前,更多地“接触”了解读者的思想。只有设身处地体会理解对方,才会知道对方有哪些需求。任何凌驾于人的语言,都会让人心生反感。不管你是听人说话,还是提笔写文章,假如只顾自己喋喋不休,或者不愿与人达成心理共情,那么,你就只能自说自话,没有听众、没有读者,你的思想就得不到传播。
与其要通过别人去了解想了解的人,不如自己静下心来倾听别人的谈话;与其要拼尽全力去推销自己写出来的文章,不如在写文章之前先深入了解读者的想法。“一年学会说话,一生学会闭嘴”说的是说话的艺术;“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是包括写文章在内,要在事前下苦功夫做好准备工作。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无非不过就是说话和写文章。静下心来,谦卑俯首,你会收获很多。
对了,农历新年很快就会到来,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和您更多地探讨写作。如果想很快找到我,请关注我和我的这个专辑。谢谢。
作者简介:冯俊龙,四川西充人,现居成都。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作家文摘》《同舟共进》《文史天地》、封面新闻和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军网、中国作家网等报刊媒体发表作品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中外文摘》《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等转载,近年主要从事小说、历史散文等作品创作,发表文艺评论、散文、小说多篇,现任五块石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