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HR、考研、考心理师资格证、考会计证、学英语、学日语、做营养咨询师、卖保险、开小吃店………这些五花八门的职业,有些半途而废了,但更多的是淹没在了我不断转换目标的大脑思考中。
转眼间,我已毕业多年,但依旧一事无成,以前总以为只是自己不够努力罢了,但是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终于明白,其实最大的原因是由于思维中那些根深蒂固的错误观把梦想的种子早早阉割在了萌芽里。
1. 执着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发现你的兴趣所在,找到内心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几乎是所有教人认识自己的书告诉我们的真理,诚然有些人经过启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就,但是绝大多数如我一样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的迷茫一族,经常被困在这个难题面前不知道从哪儿开始着手。于是经常一边讨厌着手头的工作,一边又心心念念着某些自认为有兴趣的工作,结果什么都没做好。
幸运的是,李笑来老师在他的《把时间当做朋友》一书中帮我们做出了解答:首先,你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因为几乎没有人会喜欢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的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所以我们必须问一问自己:我不喜欢做某件事,是不是仅仅因为自己没办法做好?若是因为自己没做好而不喜欢,就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做好这件事究竟对我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如果自己做的挺好就是不喜欢,再换一件事去做。其次,你总说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其他事情,可事实是,出现这种感觉仅仅是因为你还没开始做那件事,还没有在那件事上遭受挫折而已。其实,很多人真的放弃原来做的事情转去做新的“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时,往往会因为困难重重而不断变换目标。
所以一直以来是我们的思考顺序出了问题: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2. 自我设限于专业对口
原本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人们想要学习一项技能,是不愁找不到渠道的,找专业对口的工作似乎不再是就业的重要条件,确切地说,只要你想做且不怕从零开始学起,完全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只是,有太多人放不下已有的积累,不敢把自己清零,所以大多数人才会一边在不喜欢的工作上疲于应付,一边又无限憧憬自己心仪的职业,以至于最后本职工作没做好,感兴趣的职业也没发展,两头都失败。
所以,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某一职业技能领域,这样只会成为井底之蛙。
3. 自信心不足——“我不行”
无可厚非,自信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莫大的积极作用,所以每个人都想拥有它,但是许多如我一样从小就与自信绝缘、与自卑为伍的人,做什么事都会畏首畏尾,既想在人前风光,又怕万一失败了出洋相,所以许多事都不敢尝试,脑袋里永远绷着一根弦,生怕一个失误就把最后一点信心也打垮了。
其实根本不必如此,因为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情还没有轮到拼天赋的地步,我们不必在那些已经成功的人面前自卑,只要肯努力,他们的今天或许就是我们的明天。
关于如何让自己变自信,看了许多书大都是教我们如何爱自己、接纳自己、赞赏自己,但是说实话,对于我这种做事情没有长性的人来说效果不怎么凑效,所以我觉得或许可以学罗永浩初到新东方求职的做法:你不是不自信、脸皮薄怕出丑吗?那我索性就出各种丑,把脸皮磨厚。尽管方法简单暴力,不过效果很显著哦!
4. 缺乏使命感
做事情经常三分钟热度、三天打渔两头晒网,很大程度上跟我们没有找到做事情的使命感有关系,没有使命感就很难做到自律,没有自律就很容易半途而废。
把一件事情赋予一定的意义与责任,能够很好的督促我们采取行动。
5. 没有把目标细分并设置相应的自我奖励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最初树立一个目标,感觉浑身都是满满的鸡血,但是不过四五天时间,你就会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再也没有心力继续,把每天的任务一推再推,最后干脆跳入“滚滚红尘”,把当初的远大理想抛到了九霄云外。
尽管我们总认为人类因为拥有强大的思维能力所以比动物高明的多,但是不可否认在物质世界的诱惑面前,许多人都没有抵抗力。在安逸与挑战面前,人们总是倾向于前者。与其因为外界的诱惑而前功尽弃,不如把目标细分后 ,每达成一个阶段的目标就奖励一下自己,可以是一顿大餐、一件漂亮衣服、一场电影、一次旅行……,这样才能通过不断实现小目标,最终实现终极目标。
最后借用罗永浩的一句话:每一个生命来到世间,都注定改变时间,别无选择。要么变得好一点,要么变得坏一点。希望我们每个人在改变世界的同时,都能不负光阴,成就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