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有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至少以下三点,就容易摆脱极端贫困的生活:一是不要过早怀孕生子,二是好歹读完高中,三是找个稳定的工作。可是对于那些居住在贫困社区的孩子来说,就连这三条都不容易做到。他们的身边都是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如果一个孩子认真学习反而会遭到嘲笑;他们的伙伴中很多人在16岁之前就有过怀孕或者让别人怀孕的经历;大部分孩子没能读完高中,没有基本的工作能力,即使获得一份工作,也不能持久地做下去,总是一言不合就辞职走人。
有人就致力于通过教育改善这些贫困社区孩子的未来,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的学校中大多数孩子居然考上了大学。
这样的学校中是不讲“自由”的。学生们被要求上课必须坐端正,不能松松垮垮、歪七扭八;上课时必须盯着老师的眼睛,对老师的讲授必须通过点头的动作进行确认。为了减少他们居住社区对他们的影响,这些学校的到校时间比其他学校要提前一个多小时,放学时间也要推后一个多小时,晚上还需要完成家庭作业,周六上午也要到校上课。学生们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渡过,回家后还有家庭作业,所以没有多少时间和社区中的其他孩子玩,可以尽可能地避免贫穷社区不良风气的影响。
孩子自控力不足,上述学校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行为。这种做法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收益,让很多孩子摆脱了贫困社区,获得了更好的生存能力。
前些年风靡过一阵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的理念,现在还有不少私立办学机构在奉行着。可是公立学校中已经很少有人再提了。因为学校学习的作用不是满足最小生存需要,生存技能不需要学校也能学会。学校是传授考试技能的地方,掌握了考试技能才能在随后的分层选拔中进入高一级的社会层次,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上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活下去,而是希望活得好。学校教育的本质和快乐学习的追求是完全相反的,快乐学习不能让学生在旨在将人分成三六九等的选拔考试中胜出。不管孩子有多么反感为了竞争去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只要竞争机制不变,那么在竞争中获胜,或者在竞争中占据一个相对靠前的位置远远比快乐重要。乒乓球爱好者可以快乐地玩儿,专业运动员的训练却很少有快乐的时候。学校教育的终点是残酷的分层竞争,学校是进行应试专业训练的场所,不是业余选手玩耍的场地。
学习不是快乐的,学习是苦差事,兴趣和快乐不足以成为学习的足够动力,学习需要自控力。孩子恰好缺乏自控力,学校就要强化纪律要求,帮助和督促学生建立自控能力。那些奉行高压题海战术的学校,的确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应试能力。
虽然我非常反感极端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体系,可是在大环境,也就是教育的终点就是将人分层这个关键点不变的情况下,理智的做法就是多谈些实效,少谈些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