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鲜嫩的罂粟。
我,是你最忠实的瘾者。
——读《洛丽塔》有感
最近忙里偷闲读了《洛丽塔》,这部被绝大多数人奚笑为色情小说的著作,更甚的是曾在国际上屡次被禁。一部好作品,就像灼烈的太阳,纵然黑云压城,天将倾颓,也难以抵挡它的光芒。
故事情节很简单,一句话就足以概括:一个四十多岁的大叔几近疯狂的爱上十几岁的萝莉。用现在的话说,这很时尚。诚然,这是不足以称之为一部好作品。一部好作品应该是在人物的你来我往,互相推诿的过程中,不仅仅赋予人物以张力,更应该赋予某些深层次的探索。这些探索或许来自于日常平凡点滴的发问,或许来自生命历练的某些心得体悟。好的作品加之于读者的,不应该是一个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死循环,而应该是一段全新而又奇特的旅程。恰巧,《洛丽塔》做到了这些。
我很喜欢用四分之一几个字来概括洛丽塔和亨伯格的整个生命过程。四分之一这不过是数学课本上几个简单的数字拼凑,对于洛丽塔和亨伯格而言却意义非凡。四分之一与四分之一相加永远不会等于一,所以爱情的悲剧从一开始便埋下了弹药,两败俱伤,损兵折将或许才是常态。
亨伯格,这个40多岁的大叔可以基本定义为:恋童癖,病态,迫害狂,残酷,阴郁。童年恋爱的心理阴影导致他这一生只钟情于9-14岁的女孩,并且热情的称她们为“小仙女”。就心理学角度而言,这是一个有心理怪癖的人。所以他要逃离故土,选择成为异乡人。正是这,让他遇到了年少如花,淳静恬雅的洛丽塔,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爱情烈火。而此时的洛丽塔不过是个让母亲各种厌恶、嫌弃,又对外来事物充满猎奇心的小女孩。正是如此,她的一些无心之举在亨伯格看来却恰巧成了勾引、魅惑,他以为那就是爱。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对年少爱情的幻想,是梦境,是幻影。而这,只不过是他们四分之一生命的开始
为了得到美丽的洛丽塔,亨伯格千方百计,不惜以自己的婚姻做赌注,娶了洛丽塔的妈妈,夏洛特。婚后俩人看似相安无事,平淡顺遂,却不知道此时的亨伯格正在精心策划一场阴谋。他在思考也在纠结到底该用何种方式摆脱夏洛特以达到让洛丽塔归附于自己的目的。他在肆意安排,也在恣意妄想。最终,上天成全了他,夏洛特死于车祸,间接凶手是他。他诚惶诚恐,带着洛丽塔出逃。与其说这是一次出逃,倒不如说这是俩人的一次出乎预料的爱情之旅。
旅行中,亨伯格轻而易举的得到了洛丽塔。当洛丽塔说出他们是在“乱伦”的时候,他不是没有顾虑、担忧,不是没有经过内心的一番苦痛挣扎。然而,现实还是被炙热的性欲要求折断了羽翼,他坦然接受用“乱伦”来认证他们这段扭曲的关系。他们走过美国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而在这段旅途中,每一次洛丽塔与他的欢爱都是以金钱等价交换的。洛丽塔之于他,或是精神食粮,或是泄欲工具,这,连亨伯格本人也不是那么清楚。洛丽塔,13岁的她,失去的不仅仅是身理上的完美无缺,更是身体之外的自由独立。她被迫整日面对亨伯格的猜忌怀疑,甚至还要满足他可怕的性欲要求。她之于他,只是工具,或者是玩偶。亨伯格依赖洛丽塔得到身心上的满足,洛丽塔依靠他得到生活的必需品。他们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都是残缺,有瑕疵的。四分之一的生命定义也在此得到印证。
本以为回到比尔兹利的生活就会安定下来,但对于亨伯格这种天生的迫害狂、猜疑狂而言,是不会有真正的安定。所以,他们开始第二次旅行。这次旅行,洛丽塔的张狂任性和对亨伯格的厌恶发挥到了极致,而亨伯格的猜疑妒忌也达到顶峰。所以洛丽塔选择了逃跑。亨伯格几近疯狂,他丧心病狂的奔走寻找,甚至动了杀心。他要用他的黑色手枪杀掉带走洛丽塔的人,毁灭掉夺走他精神原液的人。洛丽塔虽然成功的逃离,却并未获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他们也不过是四分之一的生命罢了。
几经寻找无果,在亨伯格打算放弃的时候,意外收到洛丽塔的来信——借钱。她千辛万苦从亨伯格的牢笼逃走,却不得不臣服于现实的窘迫。在去找洛丽塔以前,亨伯格想过百种、千种报复的方法,可当他看到身形臃肿、青春不复,尝遍生活磨折的洛丽塔时,他放下了。从暴烈对抗到温柔和解,亨伯格成全了他们,独自离开。而洛丽塔呢,生来依赖父母,长大依靠亨伯格,现在……她迫切希望自主独立,却总是屡屡落败。他们都只是四分之一的生命罢了。
洛丽塔死于难产,亨伯格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他们在一次次的对抗、算计、磨折中积累、叠加,难以成为一个完好的整体。四分之一与四分之一的爱情,原来天数早已穷尽,不过是全靠某一个人的死撑,更多的还是另一人夜里伤心哭泣的收集。四分之一的生命只能是四分之一,孤寂的个体也只能永生的寂寥。
爱情,或许只是两个怕孤单的人共同抵挡孤单的过程。车一到站,便各自下车。此后山花风月种种,与你无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