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醒来,窗外的车流早已伴着熹微的晨光一同苏醒,颠簸声、马达声,鸣笛声,此起彼伏,让人迅速绷紧神经,顾不得揉揉朦胧的睡眼。午睡的时候,楼上突然响起刺耳的电钻声,睡意立刻被那把飞速旋转的钻头钻成粉末,只好抱着枕头,任由空气中木屑粉尘胡乱飞舞的想象将大脑填满。下了班步行回家,又被大街上促销的音响震得头脑发懵。看吧,生活里大片的时光都充斥着嘈杂而无意义的背景音,外界的声响总能轻易地划破内心的安宁。
而那些独属于个体的安静的时刻,时常让人陷入一种美好的恍惚。比如在初夏的夜晚走出灯火辉煌的高楼,迎头望见一弯明月低悬夜空;比如在下过雨的午后,嗅着花香走过一条铺满厚厚落叶的小径;比如车载收音机在经过隧道时丢失信号,只剩沙沙的空白,又随着洞口光线从微弱到明亮而恢复清晰的片刻;比如在起风的时候,闭眼聆听垂挂在塔角的铃铛发出若有似无的铃音。或许这风铃声也算是梵音的一种,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宗教无疑是回归内心平和的途径。
是偶然或者巧合吧,今年的两次长途旅行,目的地都是宗教文化浓郁的古城,一处是清迈,一处是泉州,探访的古迹也多是庙宇,目光所及的虔诚信徒与精致的宗教建筑,常使我这个平日对宗教知之甚少的凡人感到惊奇与震撼,感叹世界的多元和包容。
相较于普通城市里宗教场所总是独居一隅,不走到它的围墙之内往往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清迈或者泉州的古城,宗教文化的浸染使得宗教与世俗的生活融为一体,常常漫不经心的闲逛,就能遇到一间寺庙,或者一处供奉某位神灵的小型宫祠,这些宗教建筑与民居相邻,信徒们从一扇门的柴米油盐里走出,转身就能走进另一扇门里燃香祈愿。
清迈城周末夜市沿街的寺庙,白天供人礼佛,每到周日晚间便打开寺门让夜市的商贩入内摆摊营生;泉州古城的千年古刹开元寺,不管是宋代的镇国、仁寿二塔还是紫云殿外的印度窣堵波方形石塔,都没有被刻意的隔离保护,不管是游人还是香客,大可以走到近前,凝视每一道雕刻的纹路,思考每一幅石刻画像想要讲述的佛经故事。宗教本就应该这样平易近人。
在泉州刚好赶上每逢农历二十六的开元寺“勤佛日”。寺外西街人声鼎沸,沿街密密麻麻搭了铺子卖鲜花,香火,盆栽,衣裤鞋袜,好不热闹。寺里涌入了许多香客和游人,时间一到,便在僧人的带领下绕着寺庙“转佛”。虔诚的信徒结成长长的队伍,身着棕色海青服,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绕着紫云大殿步行一周,再进入大殿内诵经朝拜。殿内唱经的法师眉目庄严,唱到其中一句便停顿下,信徒们跟唱最末一句经文,然后跪下朝拜、起身,之后法师继续唱经,唱到某一句又停下,信徒们再一次跟唱,跪下朝拜、起身。身处期间,尽管不知他们所唱所念的是哪一篇经文,下跪与朝拜又有何讲究,但依然被这番庄重虔诚的场景震慑感染。素不相识的人追随心中的神灵齐聚一堂,用古时传下的文字和仪式表达内心的虔敬与皈依,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在清迈素贴山的双龙寺里,也曾见过信徒手执白莲,躬身赤足,沿着金光闪闪的佛塔绕行一周的朝觐;毗连的走道阴凉处,席地而坐的修行者们手持经书默诵,走廊檐下挂着层层叠叠的许愿牌,微风拂过便发出“叮铃叮铃”的清脆声响。清幽而庄重,这是平日里寺庙给人的固有印象,似乎也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寻求安宁与归属才有可能。
开元寺的佛像前,常有信徒献上百合花枝,故而殿内清香扑鼻,包装工整的香火灯烛也被恭敬地放置于供品台上,这便是佛家所言的“香花供养”,朝觐者总想将最好的物事奉献神明,以示虔敬。这种思想也能从宗教建筑中窥探一二,以宗教供养为目的的仿古建筑近乎集齐了木雕、石刻、砖雕、剪瓷、贴瓷等工艺,这些构造在现代都市建筑中早已无处找寻。
似乎在宗教的名义之下,任何繁复且细致的雕刻与打磨才能甩脱“实用”的条框,名正言顺地存在。
在泉州探访了清源山下的南少林寺,寺庙正在扩建,故而得以见到尚未上漆的连廊、宫殿,裸露的木质梁架、斗拱与立柱形成“梁上抬梁”的制式,精心雕刻着古典的花纹,造型富有流畅的美感,又不失古朴端庄。位于古城德济门遗址附近的天后宫,则拥有华丽的宫殿风格,高高飞起的檐角装饰着寓意祥瑞的浪花或蛟龙,姿态活泼生动,屋脊正中装饰着驱邪消灾的火珠和宝塔,整体色彩绚丽,令人过目不忘。
清迈的佛寺更将这种绮丽复杂的建筑风格发扬极致。每座佛殿都有一种固定的色调,富丽的金,纯净的银,神秘的黑。佛殿的屋顶,多重屋檐层层套叠,檐角翘起夸张的弧度,墙面和立柱都装饰有鱼鳞状的玻璃瓦,有的贴有金箔、金属贴片、甚至微小的镜片,在日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这样的设计,恐怕既有利于最大程度的反射阳光,保持殿内的阴翳凉爽,又有利于营造一种祥瑞之地佛光普照的神圣感。
在众多寺庙里穿行,内心时常浮现“向死而生”四个字。对于虔诚的信徒而言,修行一世,是为了获得神灵的庇佑,积善得福,了脱生死。对我来说,游历中接触的宗教尽管让人嗅到了死亡的气味,却也同样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庄重和珍贵,作为沉浸在庸碌生活中的平凡的个人,偶尔也需要这样的契机,停下轻快的步履,直面生命的终极归属,然后审慎而严肃地思考个体的生命历程。若无大彻大悟的智慧,提醒自己活在当下、知足感恩还是容易做到的。
在泉州的承天禅寺里,曾有一个画面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个年轻人,身着黑色修行服,跪在空荡荡的大殿内诵经,身躯纹丝不动,有如一尊塑像,窗外时有鸟雀飞鸣而过,窗台上的白色月季随着微风轻轻摇曳,彼时万物的灵动衬托着诵经者的沉静,望着他的背影,心中竟也生出一种静默平和之感,想必那位年轻人,内心也是静若止水。其实不管用哪种方式获得,内心的自在与安宁必然是生命的最终归属。
愿你在熙攘的世界里,时感自在,常获安宁。
-end-
文/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