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就是中秋节了,加上双休日,可以连休三天。儿子今年读初三了,学校的课程排得比较满些,作业也会比前两个学期多,上个星期回家,他跟我说学校会发“中秋国庆大礼包”。我听了有点丈二摸不着头脑(现在社会上不是不时兴送礼吗?怎么学校搞不正之风?),他跟我解释说,“放假会发一大堆的作业和试卷。”嗯,现今的中学生都懂得化压力为幽默了。有进步。
本以为他下午会回家的,哪知等到6点还没消息。上校车群一问,才知道明天还要上课。于是就有一学生家长在群里抱怨说校车太晚开,让她的孩子回家太晚了,(他的家在一个镇上,下了校车太晚经常赶不上公交车,坐滴滴要坐一个多小时又怕不安全)言语间满是一个中年家长的焦虑。
见此,群里的家长纷纷安慰这位焦虑的母亲,告诉她孩子长大了,有他自己的路要走,做家长的应该学会放手。
我相信每个做家长的,都爱自己的孩子,习惯对他(她)施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一旦他(她)脱离自己的视线,便会莫名的焦虑。正如这位家长所说的:“感觉孩子永远长不大。”其实这里面存在一个教育误区。
爱孩子,做父母的应该慢慢退出他(她)人生。
有时翻看手机里儿子的照片,一晃15年就过去了。他从一个大胖小子一下子出落成人高马大的壮小伙,我站在他旁边,看着鏡子里的自己,感觉象是从矮人国里出来的。这个时候,我知道他长大了。
01
孩子长大了,我们做家长的不应该再把他(她)当温室里的花朵呵护备至,而是应该让他(她)远离舒适区,挑战自我,独自去面对人生的风雨。
可能因为爸妈只生了我和妹妹的缘故,儿子的出生让我对他宠爱有加,这种爱无形中成了溺爱,周围的亲人都善意地提醒我改变教育方式,不然迟早会害了他。
如何改变?我相信爱是有惯性的,就是你习惯了每天为他打理好一切,以前儿子在家时,我相信大多数的家长都如我这般开始一天的生活:6点在闹钟的铃声中强迫自己起床,下米煮粥,洗脸刷牙,烧开水倒进儿子的保温瓶;开锅晾粥,6:45分叫儿子起床,在他刷牙洗脸的间隙赶紧开火煎荷包蛋,7:15分儿子吃完早餐老公已在楼下发动好车子准备送他上学。
每天早上一家人围着儿子团团转,争分夺秒地像在打战,直到把儿子送到学校门口才松了一口气。
这只是诸多细节中的场景之一,更多的范本相信众位为人父母的都可以倒带一下,数不胜数。目之所及,都是对孩千般焦虑,万般呵护的父母。须不知,我们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独立成人”的权利的同时,还使自己丧失了。
也就是在去年,儿子读初二时由于玩手机成绩大幅度滑坡,我们意识到这样下去会毁了他。在机缘巧合之下,去年9月,儿子去到了华美,一所私立全寄宿学校,开始了他全新的学习生活。
02
适时退出,请相信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
通过一年的时间,证明我们对孩子的担心是多余的。
儿子在家里完全是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主,去到全封闭学校,我们首先担心的是他的日常自理能力,哪知一个星期后,他家着干净的衣服回家,我们感觉到很欣慰。
儿子在市实中是一个吊儿郎当的学生,去到华美,我们担心他适应不了紧张的学习环境,他刚开始也确实表现得吃力,甚至打退堂鼓,我们没有给他退路,跟他说市实中的学藉已取消,如果华美读不下去,就没有学可上了。一年过后,他坚持了下来。
学校的伙食肯定没有家里好,儿子在家里是挑食的,在学校,我鼓励他首先要把肚子填饱,才有气力读书。如果没有太多菜,就多吃一些米饭,粥饭助力。
.......
纪伯伦说过:“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对自身充满渴望的生命。他们因你而生,却非为你而来。”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加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适时退出孩子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齐帆齐写作班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