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方华
某天,与母亲在闲聊中谈起,儿时居住的那个地方,许多房子都已拆掉了,还有部分老房子卖给当地村民了。我听了后心里确实咯噔了一下。
那个地方处在湘西四大古镇之首“浦市古镇”的对岸,古镇有着千年历史,曾经有着“湘西小南京”之美称,因为此处为湖南著名的运河线“沅江”,风景秀丽,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里有被提及。
从沅江边码头往东沿着公路走1000米左右,便走到一个小村庄,村庄里有一所小学,母亲在村庄里出生,然后在学校里工作。这所小学自八十年代起,就是当地乡镇的唯一一所小学,方圆十几个村庄的孩子都在那里上学。而我自打出生以来,就跟父母一直居住在那里,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参军入伍,可以说那里藏着我儿时的美好记忆。
学校后面为两层楼的教学楼,我们居住在前面新修的连排平房里,为学校老师的生活区。在那个年代里算是当地的好房子了,门口还有一块宽阔的水泥地,出门走100米就是教室,走路都不曾沾泥巴,那时候不知引来多少同学的羡慕。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最开始居住的那两间房子也真是小,放两张床、一个沙发、一张桌子就没有其他空余之地,但当时我们一家三口并不觉得小。后来学校为了照顾母亲,在隔壁又分了一间房子,我就享受起了一个人住单间的待遇。
少年时候的我,也是各种心思百出,一个人住就各种折腾,在房间内贴满海报,书桌上放着老式磁带录音机,闲时就听着流行音乐,喜欢播放着邰正宵的“一千零一夜”、“千纸鹤”等歌曲,特别嘚瑟的将声音开着很大。印象最深的是,那时经常看有女生折千纸鹤,于是就自己学着折了许多的千纸鹤,然后用针线将每个千纸鹤连串起来挂在房间的天花板上、窗台上、床头上。那个时候的母亲也真是年轻,有时也兴高采烈陪着我做这些事情,脸上还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在老房子的对面,穿过一块稻田,有一口百年老井,井水为天然山泉水,入口甘甜解渴,口感绝不逊色于如今的农夫山泉。一年四季,全村人包括学校的所有生活用水都靠着这口老井,多少年来一直造福着这一方勤劳耿直的人们。每天清晨都有许多的村民都来到井边洗衣服,并挑几桶水回家煮饭洗菜。尤其夏天最为热闹,中午炎热的时候,始终会有村里的老人坐到井边拿着蒲扇乘凉,傍晚时候村里许多小伙伴都争先抢后来到井边,光着屁股拿着水桶挑水冲凉水澡,嬉笑打闹声一片,没有人会觉得不雅。夜晚躺在床上,听着外边稻田里的青蛙在那田野里呱呱呱地叫个不停,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鸟儿、虫儿也附和叫着,像是演奏一首美妙的催眠曲伴我入眠。
关于老房子的记忆是美好的,那里有我的儿时小伙伴,有我们的欢声笑语,也有很多亲人带给我的温暖与关爱。中学毕业后,参军入伍,很久没回过家,但母亲并没有改变过我房间内的摆设,还定期打扫一下房间卫生,甚至连那挂着的千纸鹤、墙上贴的海报都擦的很干净,父亲老问她为什么,她说担心我回家后找不到青春年少时的气息了。
多年后,因乡镇教育系统改革,母亲的学校搬迁到附近一个军工小镇上,父亲也在镇上工厂工作,我们全家也就搬了过去。而老房子周围的那些事物却深深地烙进了我的生命中。每逢春节回家探亲时,都会趁着去乡下探望外公的时候,顺道去那曾经住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下曾经熟悉的地方,就如同看望一位久别不见的亲人一样,看一下我的老房子,感受着老房子的深邃,数一数门前青青的石板,寻找一些儿时的记忆。
而如今,那栋老房子、那些景物早已改变了当年的模样,我可能想看也看不到了,或许那里最后将留下一堆废墟,但并不会将我儿时记忆埋葬于此,他们只能永远存在于我的记忆里。
有人说“上帝之所以为人类创造记忆,大概就是为了留住时光吧”。所以,我一定要拿起笔来,在历史长河里,为那栋老房子、也为自己保留一段私人的美好回忆。
文:李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