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爱情,其实感慨挺多的~最初自己开始创作的时候,2017.2.10开始,花费6天时间,写出了两万六千字的六个真实故事,然后一一呈现给大家,从最初纯粹而真实的故事,到通过这些故事接触到更多有故事的人,我所陈述的那些故事,在岁月的发酵里慢慢酿造出了许多值得品味的果实......
这次的文章呢,我们不讲故事,不谈逻辑,就随意的聊聊,想讲讲爱情中的那些人,包括那些人留给我的一些思考。
引言——你懂爱情,为什么你还单身?
最近在公司做了一场比较大型的分享 ,很多人“慕名”加我,有人来咨询工作,有人来学习心理学,还有人来找寻爱情的意义......聊天的过程中,有句话我印象很深刻:不好意思,我有个问题特别好奇,你不是擅长爱情心理学嘛,但你为什么还单身呢?
这句话一瞬间把我带到了曾经组长Eric带我们去苏州团建的那个时候,他趁着酒酣让我帮他分析,为什么还没有找到对象?在我开始一本正经讲道理,理性分析的时候,他开玩笑说“能不能讲点实在的!你不是爱情心理学大师嘛,怎么还是单身,管不管用哦,能不能拿这些道理做个示范?”
要是一般人可能就被噎住了,但我是谁?对吧~
当时我就回怼了一句:爱情心理学教给我的,不是怎么找到爱情或者是怎么让爱情来找你,它所赋予的,是你经营爱情的感知力。
其实就像很多人得知我是学习心理学的,就觉得我会看透人心;觉得可以催眠把人弄睡着。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简单告诉你,学心理学究竟学到了什么?解释过:
不是说你有了什么身份,就会获得相应的能力;而是对于这个身份有多深的理解,才会显得你有多与众不同。
就像我当初大学两个心理学班级共60多号人,可能有人学历比我高;理论记的比我扎实;但谈论起自我探索以及心理学的内化,我可以很自豪地说,自己不会比任何人差。
所以同样的,爱情心理学所有的知识,不过是一本书罢了,知识点都是一样的,就得看:你通过这本书,到底看到了多深层次的爱情和自己?
Part 1 爱情底线——最不容易被了解的“性”
几个月前跟一个读者聊天,她提及自己对于“爱情”有着无比的恐惧,后来经过一步步地引导和挖掘后发现(此处省略数万字)其实她是在恐怖不负责任的“性”。
她见证过身边很多人关于避孕失败、打胎、甚至是丧命的经历,经过这种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把对于“性”的恐惧投射到了“爱情”本身。在我跟她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她对于“性”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偏差:经期前后性行为不用做预防就不会怀孕;所有的避孕药都是对于女性有害的;只要让男性控制相应的高潮点,就可以避免怀孕......
既然提到这里我也是想再科普一下:
1.经期前后性行为不做预防依旧会导致怀孕!!如果以前没有因此怀孕,只是运气好罢了。
2.避孕药有长期和急性避孕药之说。急性避孕药一般是发生体内性行为后1-2天紧急避孕使用,对于女性身体健康以及经期状态均会受影响,且影响巨大,而且无法保证百分百避孕成功;而长期避孕药其实少为人知,本身没有什么副作用,日常是作为调节女性生理周期的辅助药物,长期服用才会兼带避孕的功效。
3.在性行为发生之前就需要备好避孕套,男性只能感知但无法控制自己的高潮点,并且男性在达到高潮的过程中也会分泌少量精液,同样会导致有怀孕的可能性。
哪怕避孕套的发明,也仅仅是将避孕的成功率提升到了93%左右,很多时候关键性的问题不在于大家是否了解“性”,而是在于大家所接收到的关于“性”的知识本身就没有科学依据。
其实现今不像在以往大学一样,就像我在爱情心理学——剖解男性眼中的爱与性应该如何分离提及的,男性很多时候喜欢一个人,说白了就是馋她的身子而已。
所以,就像我当初跟那个姑娘说的一样:
如果想要开始一段爱情,我觉得对于女性而言,一定要先建立起自我保护的原则底线:
你所期待的爱情模式;你所能接受的亲密程度;以及你是否知道怎么样科学的保护自己?
别让一次严重的爱情事故成为你以后爱情的人生导师。
Part 2 爱情决策——关于般配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周边新闻:陈思诚在某次接受采访的时候谈及佟丽娅,他说“我从来就没有觉得她长得好看”,跟她在一起,就是因为觉得合适。
很多人看完这句话的第一感觉是不是觉得:原来外貌在爱情里没有那么重要,只要关注品德就可以了。
但这句话说对也对,但说错也错。
记得今年国庆回武汉,跟一个老朋友约饭,她跟我说了一件我特别匪夷所思的事儿。
她说自己前段时间找了一个对象,三观、家庭以及工作环境各个条件都特别适合相符,两个人很快就在一起了。
有一天两个人一起出来吃饭,她就突然觉得对象长得特别难看,已经到了看着他的脸完全吃不下去饭的程度!
那次吃饭完她就跟别人提分手了。
她自己总结下来,认为自己是外貌协会,觉得特别对不起那个男生。
我当时边笑边问:你不都认识他很久了吗?怎么到那一刻你才觉得别人长得不好看呢?!!
她说,我之前还觉得特别适合,但感觉那次吃饭的时候突然就清醒过来了。
而且我觉得我之前可能就觉得自己不是那么喜欢,但是很适合,看多了应该就好了,她又补充这么一句。
这么一听我就明白了:其实她是觉得那个人除了外貌,各方面都挺合适,觉得自己多相处一段时间就能习惯并接受他的外貌,但是这种自我欺骗并没有生效,反而是压抑久了,让女方对于男方产生了本质上的厌恶。
我当初听的时候还觉得很夸张,直到后面我也遇到了类似的事儿,觉得一个人挺合适,但就是觉得她不合眼缘。我才恍然大悟:外表吸引力在亲密关系中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可能都想要找一个漂亮的伴侣,但最终结果通常是人们会和跟自己外貌相当、般配的人结为伴侣。
重点强调一个词,叫“般配”。
这里想要描述的不是那种小概率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事件,而是从宏观的调查数据去看:
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系中,伴侣之间的外表吸引力水平是相似的,他们的长相是匹配的,这一现象称之为“般配”。
长相的确好看的人是不愿意和相貌普通的人成为一对儿的。
关于“般配”其实不需要专门去打分来判断,只要你看着她的相貌没有觉得不舒服或者勉强就行了。
在此基础上再去做一个延申:般配现象表明,为了在关系中获得最大概率的成功,我们应该追求与我们相似的伴侣,这里不仅仅停留在外貌。
值得拥有的程度=外表的吸引力*被接受的可能性
我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老师有说过一句定论:你喜欢的人,一定是喜欢你的。
然后他说,欢迎大家反驳,当时很多人去驳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我自己思考下来,好像的确如此。
人们愿意去亲近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如果还能遇到跟我们背景、兴趣、品味相像的人,那就真的是近乎完美了。
调查表明,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幸福的伴侣在各个方面彼此都很相像:幸福的人自然愿意跟幸福人接触,心情不好的人也容易被心情不好的人吸引,而不是心情比他们好的人。
就像很多人特别纳闷:最初他最吸引我的那个点为什么变成了我现在最厌倦的?
往往可能是因为,这些致命的特点恰恰是跟自己本身的特点相异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说到两个人越相似,就越喜欢对方。为什么现在普遍会有着“相异相吸”的说法呢?
其实客观来说,这样的例子是不存在的。因为相似性有着不同的表现,隐藏在明显差异背后的相似性往往很难被察觉到。
就比如82岁的杨振宁娶了28的翁帆,用美貌换取金钱,用金钱换取美貌。或许他们有着很多的相异点,但最终导致他们在一起的,绝对不是因为这些,而是两个人在人际关系市场上有着同等层面的身价理解。
关于人为什么追求相似性高的伴侣,我在爱情心理学——“男女对立”焊死了你通往亲密关系四扇门也有提及过,除开斯滕伯格提出的亲密、激情和承诺爱情三因素理论,我们在长期的择偶决策中其实一直都有秉持着“自我概念肯定和强化”。
关于这点其实可以很好的与“自我实现预言”绑定起来解释,因为人都是自恋的,所以如果能够找到一个跟他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相似度的伴侣,对于她而言自己的感受以及状态就可以更好的被觉察,以及被肯定被认可。
总得而言,在伴侣的选择上,有三类信息影响着我们的相处和发展:
1.初见时,彼此的吸引取决于“信息刺激”,即彼此的长相、穿着、年龄等
2.进行进一步的接触后,开始进入“价值评估”阶段,也就上述所描述两者的长相匹配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
3.在由情侣过渡到婚姻的过程中,考验的就是“角色兼容性”,除开能够很好的承担男朋友的身份外,对于孩子/事业/家庭的关注优先级将会成为在婚姻中矛盾冲突的主要来源。
为什么说恋爱是美好的呢?
因为它把所有麻烦都推给了婚姻~
Part 3 回归自己
回顾自己在爱情心理学里的学习或者是摸索也好,我觉得自己做的最好的点不在于对于爱情关系/经营上多么擅长,而是我从这样学习的阶段中挖掘到了三点非常难得可贵的能力。
1.跳出性别认知偏差的框架
2.培养自己的好奇心
3.把选择权交给对方
关于第一点其实我并不想多讲,因为我之前的文章中爱情心理学——“男女对立”焊死了你通往亲密关系四扇门也有提到过,将男女性描述为不同的星球,刻意夸大性别之间的差异其实并不是好事。这会让更多人认为,男女性的矛盾是天生存在而不可调和的,进而加大情侣之间矛盾解决时,习得性无助行为发生的概率。
男女性的相似之处,是远多于他们的不同的。
我也很庆幸自己可以跳脱出这个思维框架,去穿着以及生活成为一个自己喜欢的可爱之人,而不是停留在“可爱”是女性的专属名词概念上。
关于第二点,我想去着重的聊一下,最近一个月数码宝贝最终季电影上映,讲的是太一和大和都已长大成人,先陷入人生选择的迷茫期,也是因为这种固定的阶段性成长,让他们丧失了像孩子那样可探索和延申的可能性,与“被选召的孩子”脱离。
最初关于数码宝贝是以什么样的理由与太一他们分离,我看之前想了很久,最后看到这样的剧情设定后,我觉得很真实,也很戳中我心里在意的那个点。
不是因为长大丧失了可能性而分离,而是舍弃了那个“被选召孩子”的名头,他们才获得了更多可能性。
这个剧情的设定就让我觉得,这部动漫从最初陪伴8岁的我一起去幻想天马行空的冒险,到现在告诉24岁的我:“请保持你的热情和好奇,让你的命运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很感激它从一个很纯粹的动漫,最终传递给我这样的一个人生态度,以及也奠定了我去选择另一半的核心指标。
关于第三点,我记得曾经有人问过我:你最爱一个人的时候,为她做了什么?
我告诉他,那时候女朋友的父母希望她回老家,在本地找个人结婚,找个事业单位做安稳的工作,女生来跟我提分手,不想耽误我的事业和未来。
我当时下了很大决心,抛弃自己的事业,跟她离职离开上海,跟她一起去她的老家见她的父母,然后得到她父母的信任,可以跟她去想去的地方,如果沟通无果就在她的老家待一辈子就好~
后来,她还是拒绝了我的决心和选择,给了我一句话:我觉得可能我对你还是没有那么喜欢。
也就是,她还没有喜欢到,愿意陪我一起做这些,下定勇气让我跟她一起回家见父母的程度。
说完这些后,那个朋友问我:这些就是全部了对嘛?
我说:不是的,还没有~
我觉得整个过程中,我最爱她的所做的一件事情是:在我做完自己所有能做的选择后,把最后的选择权放到她手上,并且不怀任何抱怨的接受她做的选择。
很多朋友都很诧异。说你谈的恋爱次数肯定一只手都数不过来了,为什么听你描述的明明喜欢到天崩地裂了,每次分手不哭也不闹,跟没事儿发生一样,还能不到半个月就能走出来?你那肯定都不是真的喜欢。
你觉得喜欢一个人多久算是喜欢?我反问了他个问题。
三年?一辈子?他不确定的给了我一个回复。
但其实,我问的这个“多久”不是指宏观上一年两年的时间。
“喜欢”,甚至“爱”这个关系,不在于它本身发展了多久,而在于,它在你的心中到底还是颗没有萌芽的种子?还是已经养育了十几年,成为一片森林?
其实不同思维层面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一对学生情侣相处初高中6年,可能都不抵在社会上相处一年的情侣所经历的坎坷和波折。其实在我做出舍弃事业,跟那个女生一起回老家过后半生选择的同时,其实那段恋情在我心里延伸出来的长久就已经是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了不是嘛?
如同我自我感知的一样,我一直是个不太同于常人的人,无论是对于爱情的态度还是对于自己的认知,我可以很快爱上一个人,如果做了我所有的努力,迈出了99步,她却也不愿意踏出那一步,那我也会把自己想要说的想要问的都做完,好好告别,好好沉淀放下。
我也知道,男女甚至是情侣之间,一方拒绝,一方心甘情愿追求的模式,其实对于两个人而言也是负担,看似是“我是在告诉你我真的很爱你,什么都愿意为你做”,不过也就是自己感动了自己的执念罢了。
就像那个朋友问我的:你凭什么可以这么快沉浸入局,又可以被伤的体无完肤之后很快愈合当作无事发生?
1.我知道,在爱情里磨合相处的同时,贵在让对方活得自在和真实;爱你,并不等于应该为你做任何事。
人不是因为优秀而被爱,是因为真实而被爱。
2.我知道,喜欢一个人未必一定要跟她在一起,如果你已经做了自己能做的努力,她也很明确的拒绝了你,放她走吧~如果你给不了她期待的幸福,那就去期待着她幸福的消息~
喜欢是两个人的事,如果你一直执着地想去打动你喜欢,却不喜欢你的人,其实只不过是在自私的爱自己罢了。
尾声
本周是没有托更的一周,也算是提前送上一份圣诞节小礼物。上班后学习写作的时间的确很少,但是书还是有看的,只不过沉淀再输出还是比较费精力的哈哈。
今天抽空汇总了一下自己大学在QQ空间和电脑上的一些文章,计划呢把那些早期文章也修改一下,晚些时候给大家见面,也是帮大家解解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