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图书馆借书,在艺术类花花绿绿的书架里,放着一本白色素朴的书。这本书在斑斓的颜色里卧着,像一朵安静的白色小花,让人忍不住去触碰它。
《呼吸》台湾作家杨照的作品。翻开这本书的自序就无可自拔地喜欢上了。
“每个人身上随时都带着可以和外界呼应节奏、韵律的呼吸;每个人都具备能够聆听立体多声部音乐的两只耳朵;每个人都有可以借分析体察进而内化复杂音乐的智力,但是很可惜,我们很少自觉珍惜,更少动用这些上天给予我们的美好资产。我们任凭自己活在野蛮、粗糙的声音荒野里,让呼吸混乱、耳朵退化、智力锈蚀。”
这本书从《以思考听音乐》、《以记忆听音乐》、《以感情听音乐》、《以人生听音乐》四个部分,结合古典音乐史上的名家,像手里的指挥棒一样,带领读者了解音乐和音乐背后的历史。古典音乐因为既能表达恢宏的气势,也能表达安静婉转的祥和,会让喜欢它的人再也不爱其它音乐,也会让不喜欢它的人永远体会不到其中的美。所以,通过这本书,作者告诉我们怎样去走进古典音乐,怎样和作曲家的情感融合,怎样让古典音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作者从舒伯特做的一个梦开始讲起,折射到了舒伯特的父子关系,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音乐风格,引申出我们普通人应该对音乐持有哪种态度。
正如文章中所说的:“音乐,贝多芬或舒伯特的音乐,当然不是为我们而写的,这样简单明了的事实却无碍于我们成为贝多芬或舒伯特音乐的主角。借由单纯的聆听,有些音乐,突然对我们说话,用贝多芬或舒伯特的语言说,但那诉说的内容,却可能是我逃避的一段痛苦、我无从掌握的一段爱情,甚至是我自己不知道结局的一段故事”“不走过去,音乐就永远是别人的,最美好的经验,不是了解音乐,而是被音乐了解”。
我们和我们的上一代人,因为生活的条件和环境,能够听到古典音乐的机会并不多,所以我们的耳朵一直浸淫在流行和通俗的音乐里,这样的音乐通过歌手和歌词的表达,可以没有任何障碍就能为众人所接受,第一遍听的时候觉得很新鲜很好听,但是听的次数多了慢慢地不再打动自己(最惨的就是沦为广场舞曲)。而古典音乐重在通过音乐里发散出的无数蓬勃的、激昂的、安静的旋律,把人一遍一遍地带进音符构造的画面里,每一次和着音乐的起伏,把自己的心跳和眼泪融进去,在音乐中放空自己。
这是一本给我这样想要开始学习和接触古典音乐的人的教科书,文章分解的很细致,甚至从到底什么时候鼓掌、听众的影响力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论述。跟着他的文字,你甚至会忘了这是一本介绍音乐的书,会把她看做是一本音乐旅行书,和每个名家用音乐交流。不仅会在文章里读到怎样欣赏音乐,还会读到怎样的去演奏音乐,达到和肖邦一样的人如其乐。
这本书很贴心地在重要的章节后面都标注了文章中提及的音乐的二维码,最妙的就是可以一边听一边去了解古典音乐里的那些故事,印象会格外深刻。
音乐、绘画、书法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是相通的,在不掌握技巧的时候,真诚而专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尤为重要。想到我自己在开始画画之初,交第一份作业的时候,真的就找到了挥毫泼墨不管不顾的感觉,只要很好地表达我的内心就可以了。所以,很多的朋友包括丢丢老师还是觉得我画的第一幅画最好看。音乐也一样,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去和那些经久不息的符号共呼吸,共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