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书看得比较杂,拾得两个字“共情”。共情也是当下一个热词,在很多领域和情境里都应用得乐此不疲。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又泛指同感、投情;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中。
我们熟知的心理咨询师就常常运用“共情”与患者同入情境,引导对方表达情绪,从而疏通症结。其实,并非专业领域中需要共情,我们生活交往中共情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的一个概念和技能,早已成为沟通交流的重要能力。
1
共情,可以让我们认清事物本质,揭示并还原事情真相。
喜欢看玄幻仙侠剧的朋友不难发现,在众多玄幻或者科幻剧中常常有这样的情节:主人公为了探寻事情真相就与当事人共情,带入情境,最终获知事情的原本始末。去年大热的《陈情令》里,男主魏无羡就上演了两次“共情”:一次是跟阿菁共情,知道了义诚所发生的事件原委;第二次是和聂明玦共情,发现了金光瑶的秘密。
虽说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做到“共情术”那么玄乎,可是与别人一同进入相似的环境、场景去感同身受,慢慢引导,就可以让对方娓娓道来,知晓有些因对方不愿意告知的事情原本。所以,用好共情,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多真相,完成工作。
2
共情,是一把沟通利刃,让我们迅速突破沟通的壁垒。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时常觉得很困难:为什么有些人总是那么难以沟通?然后开始归结于文化教育、层次、成长环境、拥有财富等等这样那样的原因。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做到共情——换位思考,设身处地。
比如你去市场买菜,把自己当作卖菜的小贩,在讨价还价时就知道不可能把菜价往一半砍,因为这种亏本的生意谁都不会作,你自然就不会成功。
再比如你看到同事买了一套新房,你对着先生叹了口气。先生可能会有几种理解:一是你想换房子了;二是没必要还,自家房子挺大还很新;三是你很虚荣。如果这个时候,先生有共情的态度就会知道,其实你只是有点失落不开心,并非真的要买新房,你就会心平气和地说“好吧,我们努力,以后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好。”如此就不会换来很多的矛盾和不满,情绪释放有时候也需要共情。
3
共情陪伴,是父母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在生命的早期,幼儿自然是以自我为中心,并且非常倾向于主要考虑自己的直接需求。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在他们还无法完整感知他人需求的阶段,共情陪伴至关重要。
我们父母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难管,不听话;而自己也因为孩子的顽皮弄得心力交瘁仍无法改变。这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从来都做不到“共情”,我们忘不了自己,从来都是做自己。
共情是让我们感受孩子的情感状态并理解孩子动机的能力。
比如孩子不懂的题目不会做导致作业完成时间很慢,你看到了就开始烦躁焦虑:“怎么做得那么慢?难道都不听课的吗?这时孩子就会很沮丧并生气,然后注意力被分散,更不会做了,然后你更生气,又是一顿咆哮。
这时候的你,就是一个糟糕的家长。
因为你,没有和孩子共情。你应该做的是发现作业的问题,询问了解作业困难的真实情况,然后认同这个事实,再与孩子一同解决。这样孩子就不会恼怒、不满并接受你的沟通。
还有很多情况下,共情,同理心对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都是最有效的方式。
希望我们每个父母都努力做到“共情陪伴”。
4
善用共情,达到共赢。
共情,不是简单的同情,更不是被同化。我们要善用共情,才能让彼此互赢。
生活中,很多人因为换位思考,倾听别人的烦恼就被不良的情绪影响,自己也会陷入本没有的困扰中;这不是共情。
善用共情是感受别人的真实想法,带入情境,让对方有被认同被理解的感受,同时获得抚慰建立信心;自己能够被信任和赞同。
如果把一个人比喻成一个瓶子,那么先让这个瓶子充满了能量再去寻找另一个瓶子,这时不管第二个瓶子里面装的是珍宝还是垃圾,原来的瓶子都不会因为靠近而被影响,却能和第二个瓶子同呼吸同发声。
这就是共情的真正意义。
最忌讳的就是自己已经是一支被掏空的空瓶子,却去与别人共情,哪怕你再坚强,最后的结局也是变成了一支被别人标签的瓶子——这就是同化。
于是,善用共情,让我们多一份宽容;更多一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