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接上回)
女嬃(xū)之婵媛兮,申申其詈(lì)予,
曰:“鲧(gǔn)婞(xìng)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jiǎn)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cí)菉葹(lù shī)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chén)词: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lòng)。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zhuó)又贪夫厥(jué)家。
浇身被服强圉(yǔ)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zū hǎi)兮,殷宗用而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diàn)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zū hǎi)。
曾歔欷(xū xī)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第五段)
【赏析】女嬃是屈原的姐姐,这句话是说姐姐对屈原十分关切牵挂,反复劝他说,“鯀的性情刚直不知变通,因直言进谏而被杀害于荒野,你又何必过于刚直和清高并独自保有这美好的节操。满屋子已经堆满恶花秽草,你又何必分的清清楚楚不愿同流合污。”姐姐的劝说展示出家人对屈原坚守品行的担忧,亲人之间的那种关切之情更能体现屈原品行的高洁。
这里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典故是讲鯀的,史记中记载尧对鯀的评价是“鯀为人负命毁族”,不必去猜鯀到底负了什么王命让尧有这样的评价,但鯀刚直的品行可见一斑。虽然尧后来听从四岳的建议用鯀治水,但最后自己的手下舜却给鯀安了个治水不力的罪名,杀鯀于羽山。后来大禹替父治水,史记中记载“禹伤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诛,乃劳神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司马迁老先生这个“不敢”也真是用的太妙了,当官只有到心中有这一点敬畏之心才能做一个好官。其实鯀的父亲正是颛顼,屈原正是鲧的后辈,这样看这一家族中这种正直的品行是一脉相承的。
我的品行不能和众人一一去解释清楚,又有谁能体察我的用心。世人既然都好结党营私,我又何苦独自坚守品行,怎么就不能听从姐姐的劝呢?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这句屈原讲我遵循先辈的遗训磨砺自己品行节制自己的情绪,可为什么愤懑的心情一直无法平静。我要渡过沅水和湘水向南方去,我要找到舜和他评评理为什么处罚我的先辈鯀。重华是舜的名,传说舜死后葬在九疑山,所以屈原想要找到这个地和舜讲道理,这句话非常有意思,也算是对姐姐劝告的一个回答,先辈坚守品行丢掉性命不是先辈的过错是君主的过失啊,也说明了屈原不会因害怕丢失性命而丢弃自己的品行。
夏启从九天偷回《九辩》和《九歌》,从此放纵自己恣意享乐,不顾后果也不考虑子孙后代,他的五个儿子因此也骄奢淫逸并起了内讧终于失掉民心。有穷国的国王后羿爱好田猎游乐,专好猎杀猛兽和珍禽,本来作乱之徒就没有好下场,他又不能节制自己的行为,后来果真他的宰相寒浞杀了他又霸占了他的妻子。
寒浇是寒浞的儿子,他自恃身强力壮,放纵情欲享乐不知节制,每日寻欢作乐得意而忘形,最终丢掉脑袋而不自知。夏桀的行为更是乖戾异常,最终落个亡国丧生的下场。纣王把忠臣剁成肉酱,因此殷朝也在他手中完结。
成汤和大禹都能严守品行并节制行为,敬神而礼法,周文武王都能遵守法治没有丝毫差错。这些贤君都能选拔有德才的人做官,遵守法规不差分毫。上天是公正无私的,看到君王有德就会进行扶持。只有德行高尚的圣王才配享有这天下的土地。
牢记过去才能把将来展望,观察古往今来的成败,考察天下民生兴替,哪有不讲道义可以长久的?哪有不行仁义可以使天下宾服的?虽然我现在面临危机,回顾自己当初的选择却从不后悔。
不度量好凿眼就想塞进榫头,这正是古之贤者粉身碎骨的原因啊。只能哀叹一声愁绪满肠,怨恨自己生不逢时。想要扯一把柔软的蕙草抹去眼角的泪水,热泪滚滚早已沾湿了衣裳。
THE END
尝一杯微甘的苦茶,品一首传颂千古的诗词,聊一聊如醉如痴的人生。
来者皆缘,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