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咱们讲了去年光伏上游的涨价导致整个大的行业其实是不景气的,毕竟价格高昂没有人来买单!即使现在硅料也在慢慢下降,但安装成本还是偏高的并且光伏自身也存在着量能转换等问题,那么光伏产业该何去何从呢?我想降本增效、技术迭代升级可能是其必然的选择了。量能的转换离不开光伏电池片,而现在的量能转换率大概是23%,看到这个数字是不是觉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光伏电池的迭代升级就显的那么有必要了!
目前光伏电池分为两种,分别为P型和N型,区别就在于前者硅片中掺杂了硼元素后者掺杂了磷元素。
目前P型是现在的主流光伏电池,市占率超过了85%。而P型又分为两种,BSF电池和RERC电池,前者是2020年前绝对的主流、后者是目前绝对的主流,两者出现角色变换的时间是2016年,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量能的转换才从原来的不到20%提升到23%。
N型电池分为TOPCon、HJT、IBC三种,他们的量能转换效率大概在25.5%,此P型电池高出2个点左右,鉴于之前我们所说的P型电池效率的转换其实就是一场淘汰赛,那么可以预期N型电池未来的市场,据权威预测到2030年,N型电池的市占率将达到56%左右。
虽然说N型电池有三种,但现在得到商业普及和应用的就只有TOPCon和HJT,目前而言前者跑的更快一点,那是不是说TOPCon就是未来的主流光伏电池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两者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
TOPCon、HJT在生产工艺层面,前者需要十道工艺、后者只需要四道;在转换效率问题层面前者大概为24.5%、后者大概为25.05%,在投资层面来讲前者每GW设备投资大概在2.5亿左右、后者大概在4.5亿左右。这样一看孰优孰劣还真不好分辨,那么我们来看看市场的反应。
既然技术路线出来了那么首先就是得有人愿意相信这条线路是对的,说白了就是得有人去投资验证。
目前以隆基、晶科、天合为代表的传统头部企业押注TOPCon,而以华晟新能源、钧石能源、晋能等新势力则在HJT上更为积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其实说到底还是成本问题,传统头部企业可以将原有的RERC产线稍加改造就可升级为TOPCon产线,而改造成本每GW不超过0.8亿元,这样看不到降低了新设备的投资成本,也避免了旧产线沦为沉没成本,可谓一举两得,怪不得传统厂商大力押注TOPCon。
再来看看HJT阵营,这些新势力想要弯道超车积极布局是不是有点难呢?其实并不然,就目前而言TOPCon和HJT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并且技术成熟度都不高,可以说都有机会,我们从长周期上看,HJT的转换效率更高,优势也更加明显。
但是还是要回归到核心命题上来,降本增效。
那么我们不妨考虑一下,难道就没有降下来的可能吗?我想答案是非常肯定的,HJT的主要劣势就是设备投资大和光伏银浆占比高所致,而这两个问题也在加速解决中。我们先来看看银浆,光伏银浆分为高温银浆和低温银浆,P型和TOPCon使用的是高温银浆、而HJT使用的则是低温银浆,低温银浆的价格要高于高温银浆,并且HJT的银浆用量为240mg、而TOPCon只有150mg,是不是一看仅此一项就直接拉开了成本差。而现在的情况却是HJT正在摆脱银浆的限制,包括成本和使用量上。解决价格问题当然是国产替代,目前苏州晶银已经可以小批量生产,相信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大很有可能会与高温银浆平价。而在使用量上,通过多栅技术可将HJT银浆降至160mg,达到基本与TOPCon持平状态,还有银包铜技术更是可以将HJT银耗降至106mg。再来看另一个设备端的降本问题,HJT设备之所以贵主要是因为严重依赖进口,如果能实现全面国产化,成本可能会腰斩式下滑。2018年以前HJT设备被梅耶博格、YAC、日本住友等海外企业把持,当时整个产线的成本大概在10-20亿/GW,而在2019年以后随着迈为股份为代表的企业进入到供应链,产线成本直线下降,目前HJT产线设备成本已经降至5亿/GW左右,相信随着后面规模的提升,HJT成本还将迎来进一步的下降。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HJT的成本正在以超预期填平,并且根据权威测算,2022年HJT电池的单位成本将降至0.65元/W,到时候完全有能力和RERC正面竞争。
每一代技术的生命周期都可以分为萌芽、扩产、爆发、迭代四个阶段,可以确定的是N型电池已经从萌芽进入到快速的扩产期了,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