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你是不是常常因为孩子的叛逆、无为而焦躁。
作为孩子,你是不是常常因为父母的不理解而背道而驰。
大部分的感情问题的突发都是因为忽略了相互二字所造成的。感情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方互相的精神贯通。
今天我说要讲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的问题对孩子的影响!
一、重视教育而忽视德育
做事先做人,相信大家在很多场合都能听到这句话。现在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还仅仅停留在学习成绩、名次上。“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其它的都不管你”这句来自大多数家长们对孩子的期盼,折射出了当下的中国家长的普遍“愿景”,更是反映出中国教育中忽视德育而衍生的这一现象。
家长期盼限于学习,大多数老师也重视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正值对事物认知萌芽孩子对这似懂非懂的要求只能奉为圭臬。才导致当下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做出令人咋舌的事件层出不穷。
给大家分享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事件:
某一亲戚的孩子,十来岁,很会耍小聪明,贪玩,爱闹,学习比较差。在几岁的时候就去超市偷偷摸摸拿东西,被超市人员抓住,家长来一顿暴打。在家里发脾气一言不合就辱骂长辈,甚至用凳子砸长辈。就这样的一个孩子,家长总是以孩子还小不懂事来掩耳盗铃,就连现在提到这些事的时候,小孩居然也用这个借口来觉得自己名正言顺。
那天无意间听到家长说出这么一句话,我当时差点喷出一口老痰。“我家孩子就是学习差点,其它我都很满意,都很不错。”其实孩子本没有错,但就有这这样一个价值观的家长,教育出来孩子又会好到哪里去呢?培养孩子是注意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微之处。作为家长要有见微知著的能力,将孩子的陋习遏止于萌芽,而不是凡事皆以“孩子小,不懂事”这句价值观极烂的胡话来安慰自己,安慰孩子。
二、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年纪小也并不是原罪。家长不懂得如何在孩子犯错时让其用正确的方式承担错误才是元凶。我见过许多家长,在孩子犯了错时,大不了打一顿,一顿不行那就两顿。在我们那有句俗语叫“黄金棍棍儿出好人”。这种做法在短期内确实有一定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这必将对孩子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ps:后面会讲家长对待的情绪是如何影响到孩子的性格)
责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前提是家长必须也得有强烈的责任心。现在很多年轻父母,不管是忙于工作还是日常琐事,都没有给孩子起到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只要孩子不来烦我,就任性开启了放养模式。”
分享一个事例:
家长喜欢打牌,打牌没人管孩子,孩子就去烦他,烦他就打不好牌,于是手机给孩子玩,孩子离开玩手机打游戏,一打就几个小时。最后孩子游戏上瘾,学习成绩下降。家长怪孩子打游戏导致成绩下滑,孩子因为游戏上瘾偷偷摸摸打,最后孩子游戏上瘾,学习下降,还无辜多挨了些打和骂。
读者可以思考一下,导致这最后一系列恶果的源头是哪?
———家长打牌,没时间看孩子。
我只是举的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当然现实中家长们还有很多原因导致短时间内不能看管孩子。正是这短短的这一段时间,作为家长在今后开始着手自己的事务之前,如何让孩子有自己的充实时间,才是让自己脱身的最好办法。
例如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兴趣爱好,取代不良“嗜好”。如果一个家长打牌的时间都有但是却懒于花时间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ps:之后也会提到兴趣爱好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那么就是家长责任心出了问题,最后也只是自食恶果,孩子也只是你没有责任心下的副产品。
所以,很多家长不满意自己的“副产品”,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副产品”其实是自己活生生造出来的。
三、对孩子的物质需求与精神世界的天平的失衡
无功不受禄,对待孩子,在物质上不能仅仅因为孩子情绪而影响你的情绪去迁就。家长要有一套严格透明的奖罚制度。对孩子的爱不是物质来表达的。短暂的讨好带来的只是无尽的贪欲。许多家长因为忍受不了孩子的哭闹而满足于孩子暂时的欲望,企图用这种方式来让自己不受打扰和安抚孩子的情绪。这样就形成了单单只在满足与各方需求上用物质了解达成的一直协议。育儿不是经商,但又好比经商。异在不能将物质与其同化。同在须沟通才能有所进展。商人重在物质,作为家长必须偏向孩子内心世界。
就像商人如何去揣摩顾客需求一样,作为家长,也要懂得去探寻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尽量在孩子青春期到来之前养成勤与孩子沟通的习惯,因为一旦青春期到来之后,没有几个孩子愿意听你这些“瞎编胡扯”的话。
在探寻精神世界的过程中,沟通是开始,理解是突破口,复盘让孩子自身找到利害关系为目的。就这样,沟通理解加复盘,引导孩子认清所谈事件之本质,对事物有更清晰和,方为合格的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