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个平台搜索“初学写作,书目推荐”,看到很多不同的回答,在不同的书目中基本都有一本相同的书名——《文心》。去豆瓣看了这本书的介绍,果断入手。
《文心》的作者叶圣陶和夏丐尊两位先生既是大家又是亲家,共同写下了这本面向中学生的关于读和写的指导书。
这本书采用的是故事题材,热爱国文的几个小伙伴常常一起学习、一起讨论。文中的国文老师王先生是我在现实中未曾碰到过的语文老师。恐怕我们的语文老师都没有他这样的,我们的语文课也不是这样上的。
我对于语文课的印象用几个关键词来表达就是背课文、翻译文言文、背诗、默写词语、凑作文......
那时的中学生在某些方面似乎也比现在的中学生成熟,比如他们对知识的态度、他们的学习方式、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在我的身边有一位学习中文的研究生朋友,读研期间讨论彼此上课的方式,得知他们上课是自行分析文章结构、立意、遣词造句以及关注作者本身。现在看来,他们的上课方式与当时的中学生有很多相似的之处。当然,那时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现在的我们不一样,学习态度的不同与时代的背景不同有关。
他们那个时候语文的很多内容并不是白话文,教材和语言的演变本身限制着两个时代对“语文”学习的区别。但是,对于作文,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样的。
我记得高中时期,最难的就是写作文。每一篇都是在凑够800字。凑够字数,语句通顺已经完成任务,几乎没有关注过立意、遣词造句这些。总感觉对我来说,这些离我太远,自己也就是勉强写满800字的水平。谁知道,现在竟然爱上了作文。
就像《文心》中所说的“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对我来说,写字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或者说这是我的期望,想把读书、写字当成职业。
只是现在的人写字的目的与以前大不相同了,书中故事里的同学对文学是真的热爱,他们更多的是出于热爱本身作文。古代的文豪、诗人作文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现在的人写字,除了表达自己以外,夹杂了更多的商业气息,很多人自嘲自己的“码字工”,打开很多大号,里面的文章十之八九都是广告。如何把广告写的不像广告是现在文案写作的核心。写字的人除了表达自己,也不得不迎合商业的需要。
写字是生活,因为写字不单单指写文章。发朋友圈,编辑140字的微博、回复邮件不都是写字吗?写字本身就是生活中沟通的一种方式,如何基于生活把真实的感受艺术地表达出来就是写字的技巧。所以,热爱写作的人,可能没有每天都在写文章,但每天一定都会与文字打交道。阅读、写日记、写感想、搜集素材等,总有一项是每一天生活的必备项。
《文心》这本书共有三十二节,每一节包含一个知识点,比如题目与内容、词的内容、小说与叙事文、读书笔记、文章的组织、鉴赏、风格的研究......整本书把看似枯燥的文学理论融入故事中,读起来很顺畅,并没有枯燥的感觉。像一个中学生一样,把写文章的要点一一从头开始学,从题目与内容、修辞、推敲到如何组织、鉴赏都认真的解答了。读完比听过的一些付费写作的课程收获要多,写作有很多技巧,但绝对不单单是技巧。
比如谈到我们为什么写作?
国文老师王先生说写作是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大众知晓,记录我们经历或是看到的事情、表达内心的欢喜或者愁苦。总之,我们下笔写作之前,要写的内容已经都有了,就在脑子里,把它拿出来就是了,这是最便利也是最正当的事情。
关于阅读,书中给中学生的阅读建议是“能读课外书是好事,乱读,读书非力求经济不可”。何为力求经济呢?其实 就是读适合的书。
《辞源》、《学生字典》一类的工具书对中学生来说是不可少的,遇到生字、生词可以查起意思、来源。其次是小说,包括国内的经典小说和国外翻译的部分小说,另外还有古诗,一本《唐诗三百首》足够中学生学习了。另外帮中学生选了当代的少年读物。在读古文时,还强调要留心作者的时代,时代特色是理解古文的前提。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的最后一课中王老师的话:
无论是应用之作,或者兴到时所写的一篇东西、一首诗,总之,用创作的态度去对付,要忠于自己,绝不肯有半点的随便和丝毫的不认真。文学者固不必人人去做,然而文学者创作的态度却是人人可以采取的。
总以为,文案是一项技术活,写文章又不能单单靠技术,那技术之外的是什么?是深层次的方法论和认知的问题,这也是《文心》最大的价值所在。
《文心》既是教人写作的教材,又是时代的印证。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写字的人都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