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我们走过的生命历程,感悟到生命的三种状态和境界,分别是:有、无、空,三者的相互转换与变化,演绎出我们精彩的人生。
有,即存在、实体,我们所能看见的和感受到的客观世界都属于有的范畴。“有”的生命周期有四个阶段,分别为,无中生有、拥有、用有、化有为无。
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更多是对现有世界的认知,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这是对有的一种追求。步入社会,鼓励我们去创造财富,这更是对有的一种追求。可以说,人生就是通过创造和享受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方能体现出我们人生的价值。
所有的创造和建设性成果的取得,都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转换结果,所以无是有的根。无中生有,首先需要绘制蓝图,也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理想和目标。其次要准备所需的资源,制定科学的计划,按计划和标准逐一实现。当成果真正创造出来,有的生命周期就会从无中生有步入到拥有的阶段。
拥有,无论是知识还是物质,都会占有空间,首先都是一种成本。我们拥有很多知识,但大部分知识只会在偶尔才会用到。我们拥有很多书籍,只有在偶尔有空的时候,才会挑出其中一本细细品位。很多富有的人拥有多套房产,只有其中一套在发挥作用。我们渴望拥有,但我们也要明白,比拥有更重要的是用有。
惟有用有,才能让资源发挥作用,做到物尽其用。星云大师讲过这样一则故事,说一个禅师有一个宝盒,要送给世界上最可怜的人,许多穷人纷纷索要,大师说你们不算最可怜的人,众人问到,那谁才是最可怜的人呢?大师说我们的国王最可怜。国王听说此事后大怒,让大师参观他的宝库,说我有这么多财宝,怎么能是最可怜的人呢。大师说,你有这么多财宝,闲置在库房有什么用呢?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作为资源的拥有者,一定要设法让资源利用最大化,而非仅仅是一种名义上的占有。我们不能扮演守财奴的角色,某种意义上,守财奴比穷人更可怜。当我们拥有知识,我们要学会去分享,主动担负起传播知识的职能,这样会有更多人受益,通过成就别人,从而成就自己。
化有为无,是有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意味着生命回归和生命期的结束。就个人而言,化有为无存在两种形式,一是资源的置换和出售,拥有的形态和实质发生了转换,另一种是消费。不断的拥有,我们的空间会越来越小,我们需要清理不需要的、落后的东西,才能让我们有空间去纳新、进步。
我们经常说要不断的否定自己,为什么,就是要把我们不好的习惯、行为和思想化有为无,这样才能重塑自己,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想境界。
以上都是在生命历程中关于“有”的阐述,和有相对的,就是无,无是有的根,但我们到底该如何把握呢?
无,的确不好把握,如果把有比做陆地,陆地上的一切差异、变化和形态非常明显。相对的,无犹如大海,每一处都看似差异不大,细细把玩,却又别具风味。
画画,我们在画板上把多余的部分涂掉,就会形成一幅美丽的图案,无是底色,有是画痕,我们欣赏有,也在欣赏无。雕刻艺术,就是在把玩无,材料是全部,去除应该不存在的东西,剩下的就会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如果说关注有,是为了创业,那么关注无,则是为了修身。
每个人,就象是石中玉,材料一样,本质一样,人人平等,没有谁比别人高贵多少。但是,后天机遇各有不同、千差万别,有些人成为人中龙凤,受人景仰,另有一部分人,做奸犯科、丧天理、灭人伦,最终害人害己。
差别在哪里,差别在于修身,我从来不认为我比谁聪明,我也从不认为谁能比我聪明,智慧天成。愚昧犹如包裹在智慧这个美玉上的石头,我们要做的,不是在外面去寻找超凡的本领与智慧,而是静下心来,去掉愚昧,智慧自然显现,步入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如此方能为社会造就更多的福郅。
以上简单谈了一下有无相生相成的道理,如果说有为实,无为虚,那么都需要一个时空环境,所以接下来要谈的是“空”。
空是一种用无的学问。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空间,空的作用不言而喻,杯子只有空着才会有用,满杯是装不了任何东西的。
人也一样,脑子里塞了满满的知识、经验、教训,又如何谈创新,再也装不进新的知识和见解,更有甚者,还要拿这些东西给别人灌输,又怎么会有好的效果呢。对空的感悟较深的人,一般都能够给别人一些空间与自由,不偏执、无成见,自然会富有同情心、同理心,惟有感悟空,才能明白物我一体,才能去掉分别心,看问题也才不会割裂、偏颇。生活中,许多矛盾的发生,都是一种气量与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
所以做人要感悟空的学问,增加自身的理解力,要有空杯心态,才会容事、容物、容人,才会谦虚,才能进步。不但能做加法,还要能做减法,要学会把有形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无形的智慧,这样知识才不会成为负累。其次要做到心胸开阔,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如此才能称得上大丈夫。
追求有,我们会拥有一个富足的人生,体验无,我们会拥有一个智慧的人生,感悟空,我们会拥有一个广博的人生。人生,需要我们品位有、无、空,从中汲取给养,演绎我们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