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物还是人,其价值的有无、大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我看来,懂得并做到以下6点,你会变得更有价值:
01.力争上游成为“少数派”
前两周区域性发展国际论坛上,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当天下午,按照会务组安排,我在其中一个分论坛(某酒店的小会议室)开始前去帮忙打打下手。
论坛开始后,我就百无聊赖地站在门外,随手翻阅一本论文集。
半小时后,一个女生(翻译)陪同着一个外国人M急匆匆地走了出来,然后在门口小声而急促地对话。
我英语渣,听不懂。猜想可能是M要提前离开,在向女生道别。
结果,他们一聊竟然聊了十几分钟,已经不是普通的道别场景了,最后,女生还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外国人则跑去按电梯,跑了。
询问女生,才知道M怒了。原因是我们(主办方)的工作做得不到位,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这边没有为他安排同声传译。
女生做普通翻译自然得心应手,但离同声传译水平还差得远,而论坛是专业论坛,会话会涉及到不少专业名词,女生只能尽力翻,但M还是听不明白别人发言,导致全程发懵,自觉无趣,也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M涵养还不错,他接受女生的道歉,强调她已经做得非常好。
女生是一名普通翻译,也做到了尽职尽责,我能明显看出来,在M要离开时,她也很着急,很无奈,尽力道歉,挽留,但没有用,因为在翻译这事上,她确实满足不了M。
坦白讲,我虽然没有就为什么没有请同声传译这事去打听过,但按照以往经验,我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因为经费有限,请不起啊
——同声传译的价格诸位都知道。而女生这种则便宜得多,甚至可以找一些外语系的在读生来充当免费劳力的——当然,我不是说女生的不是,只是就本文主题就事论事。
同声传译与普通翻译差的就不是三个字,而是N倍的价值与N倍的回报的区别了。
天朝人才济济,对于自己的专业或努力的方向,势必要通过重复与刻意练习,不断上升,直至成为大多数人难以替代的少数派(越少数越好),你的价值才有可能呈指数倍的增长。
02.结“自己的网”比临渊羡鱼更有用
在眺望高处的同时,别忘了环视四周,或者看看自己的脚下,因为你就是宝藏。
媒体同行二马,我以前也提过他。
最近他频频与我微信聊天,准确地说,是向我报喜。
二马有个爱好,研究五行术数。最近一段时间,他听了我的建议,开始在知乎上回答一些关于取名的问题。
结果咨询者众,他于是就顺水推舟,收点润笔费
——这无可厚非,因为他确实懂,而且他的分析方法,更一般的还不同,按照五行八卦取一个名字,起码要出两三千字的报告。二马是有实力的:曾有一个人咨询时舍不得付款,就挖坑试探,都被二马说中了,这才对他信服有加。
如今,二马快忙不过来了。
很明显,大学是没有取名这个专业的,但是二马把他做成了自己的专业,还开始用这个专业来利人利己——因为他即使知道一些不好的事情,也从不堪破,反而是叫当事人放宽心,多行善积德。
自己结的网有什么优势呢?
独一无二,别人难以替代。
且随着你的不断进步,发展空间大,不易触及天花板。
03.被大多数人需要且具备短时间内重复消费的属性
以卖跑车和卖包子为例。
卖跑车的单笔回报当然比你卖包子高——卖一辆跑车赚的钱可能比你卖几年包子赚的钱还多。
但,不要忽略两个问题:
❶作为一个普通人,圈子质量有限,你身边能买得起跑车的人少之又少;
富二代官二代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但没有一定的财富、物质基础的人,三年卖不出一辆跑车已经饿死了,即使第四年能卖几百辆,又有什么意义?
❷跑车短期重复消费率低,包子短期重复消费率高;
卖包子月入三万的新闻本不算新闻,只是人家不说,或者没人报道而已。
跑车不是快消品,包子是。
只要你包子好吃,服务佳,新客户进来很多成了回头客。
三天两头来买你包子的客人越积越多,营业额稳步上升成为大概率事件,才叫良性积累。
我知道有一个大学毕业后进了体制的女生K。
K喜欢做蛋糕,于是不断学习钻研——在网络时代,要找到相应的学习渠道并不难,且有免费的公开课程,只要有心学,不难学到。
结果,K做的蛋糕在她那个小城市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好吃,而且因为是DIY的,又不用租铺面,性价比高。
于是,先是同事帮衬,接着是同事的亲友购买,之后口口相传,无形中为K缔造了一个“定制蛋糕达人”的小品牌,生意就这么做起来了。
蛋糕的重复消费属性不如包子,但也还行
——一家几口人,生日,节日,聚会,PARTY……重复消费起来,量也不会太差。
相信如果继续做下去,K的收入很快会超过她的本职收入,甚至会成为她事业发展的新起点。
总之,记着咱们是屌丝,屌丝的周围大多数是屌丝。脚踏实地,从身边挖掘机会,比你卖什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东西强,那些个东西卖起来很有面子,但能卖多少,一共赚了多少,只有自己知道。
想想义乌。
在义乌,自己开跑车,做的却是几分钱一粒的纽扣的生意,这样的老板少吗?
街头巷尾的服装店,可能老板娘身上穿的都是名牌,但那是行头,是她的“工作服”,是为了在心理上压倒你,让你相信她的推荐买她的廉价服装时用的“武器”。
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角色,不要搞混。
不要一根筋,也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
04.勇于把自己“卖”出去
有个旧友A,早期在IT公司卖品牌打印机和服务器,但其实对技术的东西一窍不通(公司有维修部,有客服,这点不用担心,很容易解决)。
但A不管,参加各种业内会议,站在门口派名片,结果成为公司里业绩最好,升职最快的员工。
A派名片就是“卖自己”。
名片派出去一张,就是撒下一颗种子。
你不知道哪一天哪一颗种子会发芽开花结果,所以,无论如何得去种,种了才知道。
我常常在知乎和公号收到不少读者的询问:写作赚钱么?公号赚钱么?
除了呃字,我真不知道如何回答。
昨天在知乎又看到一个此类问题的回答,是一个90后女生写的,说她坚持了两年,从投稿(主要指新媒体)几百篇不过,后来终于久旱逢甘露,从一篇300,到一篇500……到现在的一篇5000。
我自己呢?
自从开公号以来,通过公号找到我的客户不少,有写品牌文案的;有写人物传记的;
前段时间还有个北京汽车行业的,说找我做汽车行业课题研究,他负责整合资源,我只负责写,还说可以长期合作,当然稿费会比一般的高很多。
做事不要那么短视,价值体现的前提是你要把自己变得有价值,并把你的价值勇敢地晒出来,二者缺一不可。
至于你应该为此付出什么,请参考我以前写的文章。
05.轻易换坑不如深度挖掘
有些人喜欢不断跳槽,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也有能力不济万不得已的。
但在我看来,跳槽可以,但不要轻易转行。
有个心理学名词叫作“沉锚效应”。是说人们在作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
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标签,别人会更容易记住且记得很久。
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去年知道你一个老同学是卖保险的,你当时不需要所以没买,今年,你忽然想买了,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那个老同学。
一通电话打过去。
如果这老同学只是换了保险公司还好,这订单还能拿下,但如果老同学说,我转行了,不做保险了,那他是不是丢了一个机会?
或者说,这个老同学之前打下的基础,全都归零了?
我这边来年即将做一本企业家杂志,领导说了,我闲时可以做做课题研究,但重点还是做这本杂志,因为他知道我写策划、人物和小品文、叙述文更擅长些。
——这么多年了,他依然记得我曾经在半小时内给他写了一篇他还算满意的卷首,也记得我那时候给以前杂志的重点栏目写的政经策划稿。
如我以前的人物编辑,也在找我写人物;前两周还有个旧同事,说要转介我替某民意中心写调查报告,说是根据他们的数据写一些基于事实阐述的叙述性的文章,不用用什么脑子,也不用作过多的分析,而且能长期合作,稿费也不低。
资源是要积累的,而积累的前提是,你依旧在路上。
这山望着那山高,跳来跳去,而且是在不同行业中跳来跳去,是不可取的。
真是迫不得已要转行,最好也是沿着同一条产业链的上下端来腾挪,如你是做写手的,可以学着做编辑,你本来是写小说的,可以试着写一下商研报告等,这样你才会逐步拓宽。
但是,能力拓宽,不等于别人对你的定位就变得模糊不清了,这就涉及到下面说到第六点。
06.能力要多面标签要单一
要别人记住,你的标签越简单越好。
越简单,越好记,在别人心目中的标签越牢固。
举个例子,你是卖女装的,别人一想到买女装,想到的就是你,你就成功了。
继续细化,记得你卖女装不如记得你卖女裤,记得你是卖房子的,不如记得你是卖别墅的——
知道你是教书的,不如知道你是教语文的,因为一般人找人补习语文时不会找数学老师——这未必对,但一般人就是这么认为的。
越具体的标签越好记,也能更好地体现你的专业度。
这当然不是胡诌,一介P民如此,就连大品牌都不得不面对这一点——如做卫浴用品的品牌,如果跑去做餐饮,就不得不另设新品牌,否则消费者会难以接受。
记住,越是宽泛,越难凸显价值。越是贪多,得到的越少。
最后声明一下,本文只针对一般人而言,富二代官二代等有着广泛资源,正在奔向财务自由或者已经财务自由的人不在此列。
我是悟恩,洋洋洒洒几千言,也只能在面上泛泛而谈,以后有机会再分别详述。希望你有收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