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放出了普大喜奔的好消息:中小学复课时间终于敲定啦!
消息一出,家长群里奔走相告,喜极而泣。
可是没一会,就有老母亲开始反悔:我又开始担心孩子健康了,万一开学后有人感染,然后再发生群体感染了怎么办?
哎,看看我们这些老母亲,操碎了全世界的心。
作为一尊五年级神兽的亲妈,要说一点也不担心,那好像是抢了后妈的台词;但会不会因为担心而反对开学?那也坚决不会。
看起来有点分裂对不对?
老母亲们的这波操作,让我想到一个词:焦虑。
为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担忧,这种情绪在心理学上称为焦虑。
今天就来聊聊:人,为什么会焦虑呢?
一提到焦虑,可能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个“坏情绪”,不想要,但是,焦虑惹谁了?
其实,焦虑恰恰是人类机智的老祖宗进化出来的“保护伞”。
怎么说?
当祖宗们在山中四处游荡的时候,只听一声虎啸,一只猛虎窜出来,祖宗们不可能个个是武松啊,只能撒腿就跑。
这时区别就来了,有些时常保持警惕(焦虑)的人,就跑得比较快;而那些神经大条的人,甚至不把老虎当凶器的人,就大概率死得比较惨。
所以近年来兴起的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是一整套信息处理的装置,这些装置是由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其目的是处理我们祖先在狩猎等生存过程中所遇到的适应问题。
所以,焦虑本身并不是“坏孩子”。
在心理学中,焦虑分为两种,一种是健康的焦虑,如谨慎、警惕等,它能够让我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一种高效的方式应对危险和困难的情况;另一种是不健康的焦虑,如恐惧、战栗等,除了心情难受,有些头痛、心悸等躯体症状也让人很痛苦,这反而影响了我们应对危险的能力。
真是应了那句话:万事皆有度。过犹不及,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说,作为人类,以下两大因素导致了你的焦虑倾向:第一,你的生物技能,或者谨慎和警惕等遗传倾向;第二,生活中的一些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会阻挠或者遏制你的欲望,你会为此而担忧。
根据阿尔伯特·埃利斯的观点,焦虑源自于我们的基因和周边的环境因素,不可避免。但是之所以产生不健康的焦虑(焦虑过了头),主要取决于我们的思想、感觉和行为。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在焦虑的皮筋拉得快断的时候,再让它回弹一点呢?
以复课为例吧。
首先,认识到我们是人,是一枚合格的亲妈,担心孩子的健康,有焦虑情绪是合情合理的,接受焦虑的存在。
其次,直面焦虑,对焦虑的事件进行描述和抽丝剥茧地分析。万事万物皆有利有弊,我们总要两害相权取其轻。
比如,在家上网课上了这么久,神兽们不是偷偷玩游戏就是不做作业不打卡,老母亲们,已经被气疯了很久了吗?再这样下去,会出人命的。
辽宁一位老母亲,因为10岁的女儿上网课不自觉,被气炸,拉着女儿要跳海:
还有个深圳的老爹,因为孩子总在房间打游戏,他干脆把门卸了。
就算你家娃是个自觉自律的小学霸,网课上得棒棒哒,但你总担心眼睛吧,这样一天8个小时看下去,想不变四眼都难。
六年级和初三、高三的娃,马上要升学,再不复课老父老母能不捉急吗?
回去复课,虽然也有风险,但整体学习氛围和节奏的把握,还是由老师带着效率高,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干嘛。
最关键的,别怀疑我国教育系统强大的执行力和防控力。
开学前20多天,各级领导就已经开始进校园视察了,详细了解入校流程、防疫培训、健康观察室设置,检查学校防疫物资准备、校园消毒清洁、宿舍管理、师生用餐安排等情况……一句话,领导们操的心,不会比家长少。
学校会要求学生在公共场所及上课时,必须佩戴口罩。家长也会监督孩子在上学放学路上等场合要戴好口罩,同时学校也会要求家长每天要严格做好孩子居家体温测量。
你看,分析到这,是不是心就不会太慌了,因为我们对娃的健康还是有一定控制和预知的能力的。我们担忧的坏事情不会毫无缘由地发生,发生概率也会降到最小。
最后,发生群体感染这种事都还没发生,只是假想,为了一个假想而让自己陷入烦恼,那不是太对不起今晚的红烧肉了?
老父老母解决完自己的担忧,还可以为娃做点什么呢?
歪姐看到有些已经复课的学校,每天进校门首先是量体温、然后发口罩。学校每隔4小时,整个校园消一次毒。
进入校门口后,如果没有特别的事不准在校园里随意走动的。班主任亲自在班级坐班。实行小班上课,每个课桌间距1米,进入校门就必须戴口罩,如果没有特别的事,是不能离开座位的,更不能交头接耳,课间去卫生间,是不能一哄而去的,要排队间隔1米的。学校更不允许3人扎堆的情况出现的。
另外,受疫情的影响,每门课都要赶进度,作业一大堆,有时还要用体育课的时间补文化课,有时课间时间都被挤没了。这些倒是有可能对复课的娃带来种种不适应的。
所以,趁着还没复课,赶紧给娃描述一下复课后可能出现的场景,打打预防针,以免他们带着一颗欢欣雀跃的心去,流着两行失望满满的泪回。
另外,多给娃做些心理建设,让他们明白所有困难都是暂时的,学校这么严格管理,是为了所有人的健康。总有一天一切都会恢复到往常的样子,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书声琅琅,笑语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