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进入第二个年头,终于从初入职场的慌乱中走了出来,稍微可以兑现毕业诺言:去哪里都行,只要可以继续读书、旅行、听音乐。
2016年,有时身体在路上,有时灵魂在路上,是走过来的一年。
先说身体的行走。
2016年沿袭“平均每月出一次市、每季度出一次省、每年出一次国”的光荣传统。
1月游桂林。这个家乡最出名的城市,我曾无数次匆匆经过。这回借着陪同视察冬天桂林的由头,可以仔细在市内逛一圈:王城、两江四湖、七星岩……冬天桂林比其它季节冷几分,进入岩洞冷意更甚。不过看石钟乳、石笋、石柱不分季节,也没人在意季节,只顾着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
2月外出务工人员洄游出生地。又是一个暖冬,梨花落英时节,一溜儿家宅前都贴着桃符、对联,热闹又喜庆。过年期间古镇外二十里开始堵车。每天早上十点过后,街道万人空巷。和小伙伴们走在里头,多次被人潮冲散分开,不推荐春节游玩。
4月践花约。第一站直飞浙江看学妹和她家3个月大的宝宝。在美丽的半山别野住了几天,去看了历史悠久的渔港,吃到非常美味的梭子蟹、《舌尖》上出现过的撒松花粉的青饼,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学妹做的芋艿饭,奶奶做的家常菜。第二站去找702的妹纸们。叨扰了娟儿几天,一起去博物馆,去大剧院听巴赫。期间还和LC夫妇、师姐小聚,祝三位快快博士毕业~
5月出国。去越南看他们的农村、渔村和人迹稀少的海岛,前辈们说这活脱脱就是三十年前中国农村的模样。此前认识不少越南来的留学生,跟阮氏美玲、阮氏雪了解了一些越南的情况,亲身经历觉得颇为奇妙,例如几乎没有油的饭菜、喜欢用人民币交易的店家、法语比英语说得好的学生、大额的越南盾……
6月回家。正值高考,这两天和往年一样电闪雷鸣,but我们动车依然顺利抵达。高考过后就是端午,尽管提早回来也没赶上家里包粽子的时间。时隔4个月再回家,家乡的时间像个慢半拍的老挂钟。然而,堂弟堂妹们才不管时间跟不跟得上,嗖嗖嗖地蹿个儿。
7月赴海岛。正是热得祖国大地都冒烟的时候,小闺蜜约我去海岛住几天,然后我还真毫无顾虑地去了。当然,我是为了纪念毕业两周年。在海岛上认识了一位很好的导游,所有景点的观赏,从看日出到看日落,都不走寻常路。这样曝晒几天以后,我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呵呵。
8月9月坐上火车去拉萨。创下多项生平第一回:第一回坐这么久的火车,53个小时,运行5000千米;第一回从第三级阶梯到第一级阶梯,从平均海拔10米到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第一回经历高原反应;第一回遇到同一航班因为取消改签两回……在雪域高原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次央一家、舍友萍姐、律师金金、Andy姐、心怡等。看到了美丽的格桑花、金黄的青稞、瑰丽的雅鲁藏布江以及庄严的布达拉、大昭、小昭、哲蚌、色拉,还参加了雪顿节。回程拐道天府成都,下雨只在市里走动,锦里、武侯祠要去,麻辣烫要吃,嗯。
11月去杭州。借由去浙江大学学习的机会,感受冬雨萧瑟时节“楚楚冻人”的西湖美景;花三块钱从武林门到拱宸桥坐船游京杭大运河;参观了丝绸大户万事利集团,感受柔软的力量;还去了民营企业传化集团、电商村临安白牛。见到了已经毕业了的丽婷学姐,阔别了半年的学妹和宝宝。
12月当然是要回家哒。路上经过广西交通枢纽梧州,驻足半天。这座因西江水运沟通两广而兴起的城市随着水运衰落而日渐苍老、破旧。幸运的是梧州南站已经投入使用,它不仅沟通两广,南来北往的动车如果不走桂林线也就得从这里经过,我相信它能给梧州带来新的生机。
再说灵魂的旅行。
毕业以后读书不像在学校那样“规矩”,什么书都有可能拿起来读,完全看心情。2016年读书还搭配着相关题材的电影、电视来看,一年下来看的电影数量也比之前任何一年都多。
这一年读书的场所不再是图书馆,而把主要阵地转到家里。毕业以后坚持每个月买200块钱的书籍,书房已经小有规模,以后如果搬家,算得上一项工程了。
2016年读的书也是杂七杂八,大致可以分为心理学、文学、哲学与宗教三类,此外还有一些期刊杂志。
心理学书籍主要是几部经典著作的研读。此前的勒庞《乌合之众》和弗洛伊德《性学三论》为2016年读荣格《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龙春华《行为心理学》打下基础,《梦的解析》耗时最多,却至今仍有诸多未解之处。
心理学光靠看书印象不深,幸好有南开大学公开课《心理学与生活》。学科相关经典电影颇多,像《沉默的羔羊》、《致命ID》、《钢琴教师》、《美丽心灵》、《记忆碎片》、《雨人》等。2016前半年主要看阿米尔汗,里面就有《未知死亡》、《幻影车神3》。
文学方面主要读了几本小说。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夏目簌石《我是猫》、太宰治《人间失格》、伊坂幸太郎《金色梦乡》、海明威《老人与海》、丹·布朗《达·芬奇密码》、萧鼎《诛仙》。
根据小说拍的同名电影多如牛毛,拍得不错的有《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金色梦乡》、《达·芬奇密码》、《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去西藏后眼睛受伤了一段时间,养成听书的习惯。已经把《于公案》、《隋唐演义》、《三侠五义》听完了。一边听着单田芳老师讲的江湖、庙堂,一边做饭烧菜别有一番滋味。
哲学与宗教领域的书看得不多,只《苏菲的世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两本,就这还是为了去西藏看的。相较之下听公开课比较适合没有哲学功底的我,例如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好在这个题材的电影很多,去年看过觉得不错的有破碎叙事方式的《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小津安二郎系列《秋刀鱼之味》、《东京物语》、《早安》、《麦秋》,此外还有《雨中的请求》、《烟花星期三》、《一一》、《辩护人》、《四重唱》、《外星人遇见地球神》等。
期刊杂志的阅读比较碎片化,这是因为电子化的关系。长期追的有文汇报、南方周末、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地理、半月谈、文汇读书周报、读者、星星诗刊、新京报书评周刊、文汇学人等。顿感自己又红又专啊!
电影、书籍和旅行能让人暂时挣脱现实的一切,站在更开阔的地方呼吸。当影院暗下来,当白纸上的黑字排列整齐,当火车在铁轨上移动,所有的人、物渐渐远去。再回归现实,只觉人生匆匆,年少时轻狂、竞争、伤害……到住进养老院做邻居的时候,再没有谁还去执着于爱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