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心目中的英雄是谁?
这问题我估计问十个,也许十个都答不上,年少的时候或者我们还能说句,“心目中的英雄是爸爸。”
如果要再列举,可能就是邓小平爷爷、雷锋叔叔,周恩来总理,因为以上的答案都是小学老师搪塞给我们的英雄,不会发自内心崇拜以及模仿。
小时候发自内心崇拜以及模仿的英雄,都在银幕里,那会还没有漫威的英雄电影,有的是李小龙的《精武门》《猛龙过江》。
李小龙对我而言是最接近现实生活的一个近代英雄,有人说他也只是偶像。
偶像跟英雄的差别在于,前者更倾向娱乐,后者更加倾向政治、国运。
李小龙拍的电影几乎都以“我们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为理念。在中国刚崛起的年代,不晓得这电影娱乐性质较大,它更倾向把人团结起来,因为90年代初中国还需要团结。
但接下来的几年,随着改革开放、万众创新,英雄这词开始少人谈及,甭管是电影还是现实,几乎列举不了几个英雄,我们对英雄的定义变成群体性,一种赞美的词语,虽然英雄本来就含有赞美的意思,但这种赞美是纯粹为了赞美而赞美——
每逢地震,上前救灾的人,我们称之英雄。
每逢火灾,上前救灾的人,我们称之英雄。
每逢水灾,上前救灾的人,我们也称之英雄。
我不是说以上的人不能称为英雄,他们的确是英雄,但总觉得缺点什么,或许就是差点能到骨髓里的英雄主义。
造成这原因,也许大家都知道,我们不在饥荒的年代,不在蛮荒的年代,不在战火连天都年代,我们在互联网的年代。
互联网年代里,我们多了一种常用的能力,选择的能力:“选择赞美”,“选择拉黑”。
2
“选择赞美”。
赞美多了,容易路人转粉,喜欢上一个偶像,远比喜欢一个英雄时间要短,即便英雄做了一些伟大的事迹,譬如:第一次冒死登录月球、第一次冒死探索海底,第一次冒死研究核能,这些第一次都能给人类带来不一样的认知,但也比不过偶像一个不经意的微笑吸粉要快。
因为我们的共鸣感变了,之前看《太阳的后裔》,如果说这电视剧好看是因为有爱国情操,倒不如说男主角长得逆天的帅。
崇拜一个人在如今这个年代里,门槛变低,低得很容易粉一群被经纪公司包装出来的人,粉一群被策划出来的人,粉一群因为电视剧火爆而脱颖而出的人。
反而崇拜英雄变得门槛很高,首先大部分的英雄是不如偶像长得帅,其次我们都说不清要具备一种怎样的特质才能成为英雄。
如果英雄是为了填补时代缺少的空隙而生,缺了什么,谁有能力填上,谁就是人民英雄,但这时代缺什么?
我想答案会是很肤浅很一致的:缺钱。
我并非诋毁偶像,我能理解,各需所长吧,偶像在镁光灯下辛苦卖艺,总有人愿意在台下给他们呐喊助威。这时代偶像情结代替英雄情结成了很好的润滑剂,这是好事,更何况人天生就具备追随的特征,总得有人站在上面,我们才能仰视张望。
不过喜欢一个人可以,喜欢多个人都可以,不要把喜欢变得太随便,太随便,喜欢就廉价,继而显得偶像更加偶像,也加速一个偶像容易过时。
3
“选择拉黑”。
之前公司几个年轻的同事在聊天,我开始听不懂,类似“鬼畜调教”,“二狗你变了”,“回忆专用小马甲”。
后来查了查一个名为“回忆专用小马甲”微博粉丝2800多万,我居然完全没有听说过。 互联网从曾经给我们大量的知识,不管好与坏,如今慢慢变成单一性——“猜你喜欢”,“你关心的头条,才是头条。”
而且你也能够通过“拉黑的方式”屏蔽微博上的人,微信的人,删除各类与你背道而驰的留言,然后我们得到一个愈来愈尖锐的价值观。
这价值观有好有坏。
先说坏的层面,拉黑容易使人见识面收窄,永远留在自己想知道的世界里,继而觉得这世界就是这样。
好的则是,正因如此,我们很清楚自己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自己走着一条怎样的路,走得足够远,说不定,能在某层面特别拔尖,然后自己定义自己为英雄,默默无闻的英雄。
到了每个人都把自己定义成英雄,不难想象谁也看不起谁,就像漫威的《复仇者联盟》,我有能力不晓得你能成为我心目中的英雄。
顶多也是成为我一个偶像。
4
还有这个时代井喷式爆发出网红、自媒体,这些行业,无疑都是为自己赋予价值,堆积价值。
即便时代里未来有一个很大的空隙,填补这空隙绝不会是一个人,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把它填补得密密麻麻,就像一个爱情话题,可能以前专注爱情观描述的人不多,仅限于琼瑶,张小娴……
如今很多人都能提出更加尖锐并且得到大部分人认可的爱情观点,“你给我爱情就可以了,口红我自己买。”
在一个不会出现一面独大的世界里,这时代我们很难谈及特别出萃拔类的英雄,时势造英雄这些话也成了商人的标签,因为如今时势所造的英雄大部分都建立在商业层面,所有的权利都只存在商业规则上,再怎么有钱,你也不能抵抗宪法,也不能推翻政治体系,你不能起义造反,你是一个懂得商业规则的人,站在风口的人,并非改变风口的人。
所以这个时代我们不需要英雄了,因为英雄不重要,英雄已成了一种修饰的词,少了点特别热血的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