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焦虑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从早上一睁开眼,就收到大量信息的冲击,我们会担心自己错过什么重要的内容,容易沉迷于快餐式的信息带给我们的即时刺激。在这汹涌的信息洪流之中,我们该怎样把握住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又能守护自己的注意力,不被这洪流所淹没?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个问题,不要以为我们阅读的内容总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认为坚持阅读一定是对自己有帮助的。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但仅限于读文学作品,这样的内容在无形之中提高你的审美,陶冶情操。但对于我们日常在公众号,朋友圈等地方读到的一些知识性、信息含量高的内容,再这样想就是自欺欺人了。一篇分享PPT操作技巧的文章,你读后忘记了,那么这不会对你的知识总量不会产生任何作用。
那么面对海量的碎片信息,如果我们不希望只是阅读过很多貌似很重要的内容,体验一时的快感后完全遗忘。希望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被白白浪费,能够把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收为己用,就要考虑一定的对策了。
我的做法是,建立相应的知识架构。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几个与自己相关度较高的知识架构。不要贪多,太多的话注意力过于分散,无法达到改变现状的效果,刚开始最好控制在3个以内。专业领域,基础技能领域,还有自己兴趣爱好领域,各自建立起一个知识架构。有了一个架构基础,再之后读到的相关信息就可以全部整合到这个架构上,与其中的一部分建立联系。
如果没有一个基础的知识架构体系,冲到自己眼前的大量信息就无处安放,只能仍以碎片形式杂乱的堆放在自己的头脑里。还有更多的信息,只是简单的过脑或者过眼而已,如果没有与自己的知识架构发生关系,就不会有任何作用,只是浪费了时间。如果建立了相应的知识架构,再次看到新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甚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只要是与架构相关的内容都可以整合进来。
没有架构,头脑中全部是散乱的知识,需要使用的时候很难快速调用。如果能把大部分整合进自己建立起的知识架构里,留下的散乱内容也自然少了很多。无序内容少,大脑更轻松,处理起来也容易一些。就像我们平时给知识分组一样,留下的一组彼此关联度很低的内容命名为”其他”,当这组内容逐渐增多时,可从中再提出一组,建立一套知识架构。
这种对信息洪流的处理只是被动吸收,我们当然还要主动出击。在一个架构内,一些我们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架构的延伸遇到瓶颈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主动去完善。这时候,我们是带着问题去阅读,我们能够主动发现更多完善知识架构的内容。这种状态下,我们发现与架构相关的内容时,很容易激发自己的思考,吸收更高效。带着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比以前遇到更多这一类的内容,它们在主动向你靠拢,就像被你吸附过来的一样。
同时,对于我们暂时没有建立起相应知识架构的领域,或者近期不关注的领域,不要囤积那么多“能用”但当下对自己没用的知识垃圾。
还有,我们的知识架构不会一下子就建立的特别完美,起初我们也做不到完美。不要紧,有一个大体的架构,我们就可以先用起来,在使用中快速迭代,不断完善。整合有用的内容,摒弃知识垃圾。
不能被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