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用自己的三观,立场思考别人,就像在我看来杨绛一家人的离散是不可接受的,不仅仅是痛苦,对于生命来说便是死寂,生命再也无法掀起半分波澜,也许人老了,也就慢慢能够接受了,亲人离去虽是难以接受,但是总会是有一天到来的, 总有一天是会接受的,最可怕的是我们不断的注意到我们在变化,在慢慢接受我们曾经无法接受的事实。
所以这个世上从未有换位思考这一说,我也觉得人之所以称之为人便是每一个独立的人都拥有不同的思考的方式,人的特殊,也在于我们自一出生便是孤独的,拥有主权也意味着无论风雨,我们最终只有自己,意味着我们必定是要将别人隔离开的,人之所以成为了人,有人讲是因为其理性,但理性并非每一个人类都拥有的,我一直觉得人类是一个贬义词,人类,包括人与其他人类,没有理智的,没有思想的,我将小孩子也称之为人类,如果他有着独特的人的思维那么另当别论。
之前便听过一句话,父母在的时候,亲人在的时候我们有来有往,当至亲之人都去世后,我们只剩下了 归途,漫漫的人生我们已经失去了一部分追寻的意义,直到当我读到杨绛的文字,余下的人生,只剩下归途,鼻子又是一酸,我还没有走出那种生离死别的痛,我依旧是凡人中的俗人,这是唯一一本让我不看剧情只看片段的文字便让我眼泪流淌的书。
我犹记得我在读余华的活着时,高中的读书都算不上读书,更多的是跟风以及满足一些除了求知欲之外的欲望,我不想详述,因为知道现在我也依旧有着这种莫名的欲望在里面,我看了两遍活着,每一遍都是囫囵吞枣的,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有庆死时的场景,至亲之人的死别,我对有庆死的痛心一部分来自于对于那各时代的社会,一部分来自于他仅是个孩子,他甚至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或许他真的做了一件好事,他心里想的可能会是回家后等待父母的夸奖,可是迎来他的只有无尽的死亡,反差出的嘲讽冲击着我的心灵,他还并未成长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具有社会意识的人,就这样消失了。
现在的我,没有了可以扶着的标杆,思想任意生长,虽然是一个大学生,但有些情况下我不能确定某件事时对还是错,有时候我会觉得我的想法是偏颇的,但找不到可以对比的东西,这个想法也就这么搁置了,慢慢的,我也不知道我将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同样的,我也很期待,我能够直面思考我自己的想法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