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盘琴之谜
一提起弦鸣键盘乐器,人们都会想到88个黑白键的现代大钢琴。再向前追问,也许还有人可以说出拨弦的羽管键琴(harpsichord)和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这样的古乐器。那么,史上记载的最早的弦鸣键盘乐器是什么呢?恐怕就是几乎没多少人听说过的棋盘琴(chekker)了。棋盘琴背后的故事讲述了人生沉浮与命运多舛。
棋盘琴也写作“eschequier”,中世纪时是指一种放在桌面上的方形板“算盘”,这里的意思是“象棋套装”。最早记载棋盘琴的地方是伦敦,然而却是在1360年法王约翰二世的一部账本中。这位当时欧洲最有权势的君王已经成为他的远房表亲英王爱德华三世的阶下囚四年之久了。1337年至1453年期间,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是中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战争。在1356年的普瓦捷战役中,法王约翰二世被英国威尔士亲王“黑太子”爱德华俘虏,随即被囚禁在伦敦塔。这是法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之一。
高得离谱的赎金多达30万金币,还要加上超过法国三分之一领土的宗主权。然而,约翰二世最终答应了这个条件,并让包括其子安茹公爵路易一世在内的一些贵族作为人质,自己回国去筹备赎金。不料,路易却逃回法国。为了恪守骑士信誉,约翰二世返回伦敦继续作为人质,数月之后就死去了,为此他被称为“好人约翰”。此乃后话。
根据中世纪的骑士精神,约翰二世也没有受到虐待,在囚禁期间,他吃喝玩乐样样不缺。约翰二世的瓦卢瓦王朝以喜爱音乐著称。1360年7月4日,他付给了棋盘琴制作者20金币以购买一架新琴,但这件乐器却被称为来自爱德华三世的“礼物”。那么,这是爱德华三世借给约翰二世的那件乐器的复制品吗?实际上,演奏棋盘琴很快就成为约翰二世的一剂抗抑郁药。英国能在普瓦捷和十年前的克雷西战役中战胜法国,部分原因是技术上的优势。这一优势也影响了乐器制作。纪尧姆·德·马肖,那个时代最好的音乐家,曾经在1364年称赞过“英国的棋盘琴”。尽管这种琴的设计可能是英国人的,但在1323年,音乐理论家和科学家约翰内斯·德·穆利斯(Johannes de Muris)在他的论文《思考音乐》(Musica Speculativa)中就已经考虑了这种乐器的弦长问题。德·穆利斯后来可能访问过伦敦,甚至参加过释放约翰二世的谈判。与此同时在佛罗伦萨,弗朗切斯科德·兰迪尼也发明了一种乐器,也许受到了棋盘琴的启发,但它的名字“愉悦中的愉悦”(serena serenarum)并没有反映出这一点。
总之,棋盘琴是一种为一个人两只手演奏的弦鸣键盘乐器,既不需要管风琴的风箱,也不需要轮擦提琴的曲柄,手指敲击键盘-杠杆装置,通过音槌作用在绷紧的弦上就可以发出银铃声。这种乐器是方形的,看起来像盒子似的象棋套装,故名棋盘琴。它诞生后不到50年,便被其它键盘乐器所取代,到了1450年代就彻底消失了。在其发明500多年之后的1880年代,棋盘琴在比利时重见天日。事实上,音乐学家对棋盘琴到底是什么的仍有争议。它到底是羽管键琴、击弦古钢琴、钢琴,还是立式羽管键琴或管风琴?在机械上,它是所有可能设计中最简单的,就像击弦古钢琴一样,有一个切片(tangent,一种小金属刀片)机械装置,但其设计又像大钢琴一样,键盘连着弦的末端,弦排成一排对应着每个键。这种设计后来再也没有和切片机械装置一起使用过,因为它涉及到很昂贵的弯边。
和棋盘琴在同一时代同一地点一起出现的,还有最早的键盘乐曲集,这就是本文所介绍的《罗伯茨布里奇抄本》(Robertsbridge Codex,以下简称为《抄本》)。
《抄本》概述
《抄本》得名于英国萨塞克斯郡罗伯茨特里奇修道院(the abbey of Robertsbridge),这也是它的来源之地。它现藏于大英图书馆,编号为GB-Lbl Add.28550。《抄本》由44张羊皮纸和前后各三页无编号现代纸的空白页组成,书页的大小不一,平均尺寸为236×163毫米。书中包括罗伯茨特里奇修道院的部分编年史及关于修道院索赔的诉讼报告等内容。在第43和44张羊皮纸(尺寸分别为223×168和195×170毫米)上,有六首最早的键盘乐作品。
这六首键盘乐作品中有三首是埃斯坦比耶(estampie)形式的舞曲,其中两首是完整的,另外一首只有结尾部分;另外三首乐曲是声乐改编曲,其中两首经文歌来自著名的讽刺诗集《福韦尔传奇》(Roman de Fauvel),据信是菲利普·德·维特里(Philippe de Vitry)所作,还有一首《春之花》(Flos vernalis)也不完整。从音乐上讲,《抄本》应当叫做《罗伯茨特里奇残篇》(Robertsbridge Fragment)。
之前的研究认为《抄本》成书于1330年左右。然而,原作品来自法国曲目,这意味着它们可能是约翰二世在伦敦塔为囚时他的宫廷音乐家带过来的,或者写作的。《抄本》乐谱使用了微音符(minim)以及完整的半音键盘音域,这些都说明作品属于14世纪下半叶。因此,现在的研究认为《抄本》成书于1360年左右。
《抄本》乐曲的记谱法很有特点,最低声部是用字母记录的,很像后来的德国管风琴符号记谱法。然而,它只是部分符号谱,因为音乐的较高声部是记录在五条谱线上的,类似于彼得罗记谱法或14世纪早期意大利记谱法,偶尔出现的中间的第三个声部是由一个长而粗的水平笔划表示的,再通过一个垂直笔划和较高声部相连。较高声部的长音符的长度由跟随同一音主音符的空音符表示。此外,乐谱中还出现了前述的微音符,并经常使用临时号。
《抄本》中的音乐
埃斯坦比耶是欧洲最早的器乐作品,从词根上看,可能和“跺脚”或“站立”有关。在12世纪它作为一种反复的歌曲而为人所知,“比其它舞曲需要更多的活力”。到了14世纪,埃斯坦比耶因强迫年轻人集中注意力,不要有情欲上的想法而获得称赞。后来,它成为独出心裁的、带有高低起伏的甜美歌曲。在乐曲结构上,埃斯坦比耶和籁歌(lai)相似,都有称为“点”(puncta)的反复段落,以及一个叠句,这个叠句带有交替的结尾——“开”(ouvert)和“关”(clos)。表演可以在任意阶段结束,如果重复每个点,乐曲长度可以延长一倍。
下面对《抄本》全部六首曲子分别进行解读。
第一首是一首埃斯坦比耶的结尾“关”(Clos)。这首曲子只有一个标为“开”的段落的尾部和标为“关”的最后的结尾保存下来。“关”一共有三个乐句,开玩笑似的在降B和B,还有F和升F之间交替,体现了当时刚出现不久的包括十二音(七个自然音和五个半音)的一个八度音程。这种八度音程的实现让人对供双手使用的个人键盘产生兴趣。之前的便携式键盘乐器,例如便携式管风琴和轮擦提琴,只能用一只手演奏,另一只手要用来拉风箱或摇曲柄。
第二首没有标题,是一首多利亚调式的埃斯坦比耶。《抄本》中的埃斯坦比耶能够通过骑马的节奏、繁复的形式、盛典的感觉以及纪律性与自发性的对比唤起骑士精神。在这首多利亚调式的埃斯坦比耶中,冗长的叠句扮演了主要角色,乐曲中有四个“点”,叠句要演奏四次。
第三首埃斯坦比耶名叫“再次发现”(Retrove)。这个名字反映出每个“点”在叠句中出现在不同位置上。一共有五个“点”,演奏时第一个“点”在结尾要再弹一遍。
第四首是经文歌《来吧,圣三一,来到歌唱者身边》(Adesto)的改编曲。这种声乐曲的符号谱改编曲,称为“intabulation”,盛行于文艺复兴时期。在三首改编曲中,有两首是菲利普·德·维特里的早期作品,据说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擅长创作经文歌。这首经文歌和第五首《无情攫取权力的那帮人很快被赶下台》(Tribum que)都选自1316年的讽刺诗集《福韦尔传奇》。这部作品还被年轻的廷臣们搬上舞台,为巴黎知识分子圈表演,时间长达三个夜晚。很受德·穆利斯推崇的德·维特里在约1322年写了一部重要论文《新艺术》(Ars Nova),“新艺术”也是14世纪音乐的代名词。除了作为一名主要的外交官,德·维特里还是坎伯莱大教堂的受俸牧师、莫(Meaux)教区的主教和约翰二世的大臣。这首经文歌的键盘乐版将三个声部减为两个。
第五首经文歌《无情攫取权力的那帮人很快被赶下台》是德·维特里广为人知的一首经文歌。它的内容和强权的垮台有关,也是《福韦尔传奇》的中心主题。1312年,腓力四世镇压了圣殿骑士团,大团长雅克·德·莫莱被处以火刑。腓力四世本人几个月之后驾崩,这也导致1315年他的宠臣昂格朗·德·马里尼被绞死。这首经文歌反映了这些恐怖事件。1337年,当法国被英王爱德华三世入侵时,这首经文歌获得了新的意义。爱德华三世创立了嘉德骑士团,在黑死病期间还大兴土木,被称为“人民的和平使者”。他发动的英法百年战争,持续了五代人的时间,使法国生灵涂炭。德·维特里这部仍然流行的经文歌自动地变成了对爱德华的谴责,也是约翰二世在囚期间的精神动力。
第六首作品《春之花》是一首不完整的玛利亚赞美诗。较低声部的歌词是一首没有鉴别出来出处的圣母赞美诗,赞美这位童贞女是始终可以依赖的源泉和安慰的象征。
录音精选
虽然《抄本》曲目仅有六首,但是全部收录的专辑却只有一部。这部名为《起始》(“Fundamentum”,organ.o ORO 202,2002)的专辑录制了最早的一些键盘乐曲目。在专辑中,Davis Kinsela演奏的是由David Evans复原制作的一架立式羽管键琴(clavicytherium),这种琴流行于15世纪和16世纪初,非常罕见。仅存的中世纪弦鸣键盘乐器样本是一部1470年左右的南德立式羽管键琴,现藏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但是缺少琴弦、拨子和减音器。录音中复原的琴还参考了一份1602年马德里的皇室财产清单,使用黄金合金制作琴弦。录音用琴采用纯五度的毕达哥拉斯律制。该专辑还附有详尽的唱片说明书,考证了最初演奏《抄本》音乐的乐器应该是棋盘琴,而非通常认为的便携式管风琴。这种棋盘琴的音色十分特别,也不同于后来巴洛克时期的各种键盘乐器。从曲目珍稀性的角度来讲,该专辑十分值得聆听。
David Munrow的那套著名录音《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乐器》(Instruments of the Middle Ages and Renaissance)是介绍早期乐器的经典名盘(Virgin Classics 0946 3 85811 2 3,2007年再版,2CD)。这部专辑只收录了第二首埃斯坦比耶,Christopher Hogwood使用便携式管风琴演奏这首曲子,相比Kinsela版,音区更高,速度更快。再版CD的说明书十分简略,而原版LP的说明书厚达100页,可以说是一部小型古乐器百科全书,非常值得一读。
Bettina Hoffmann指挥的Modo Antiquo古乐团录制了一套六张CD的专辑《中世纪世俗歌曲和舞曲》(“Secular Songs & Dances from the Middle Ages”,Brilliant Classics BRIL 92888,2006),其中第五张CD收录了三首埃斯坦比耶,但是又改编成中世纪乐队版,使用的标题为杜克蒂亚(ductia)舞曲,不知何故。这个改编版比键盘乐原版重复段落更多,演奏时间更长,更能体现出舞曲喧闹欢快、充满活力的特质。
《罗伯茨布里奇抄本》尽管只有区区六首曲子,却是史上最早的键盘乐曲集。其最重大的意义或许是将舞曲和声乐改编曲集录在一起,这两种创作类型也成为日后键盘乐曲目的重要来源。经过考证出来的有趣的棋盘琴也许是演奏这些曲子的原始乐器,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也让人扶案叹息不已。
(原载于三联《爱乐》杂志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