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管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必须要与他人进行协作。如果在这个课题上出现了问题,有人拒绝劳动或者不想上班,其实是为了逃避工作方面的人际关系。
比方说应聘被拒绝,或者在工作中遭遇重大失败,开始讨厌上班。其实这些事情并非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因为工作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被贴上没有能力之类的标签,更讨厌自己的尊严受到伤害。
思:我为什么如此喜欢现在的这个淘宝客服的工作呢?有一段时间,我很得意,自己居然找了一份这么好的工作,不用面对复杂的工作关系,也不有花时间去往公司上下班途中,更不会因为犯了错,被上司责怪的时候 ,不用让他看到我尴尬的神情。可是,在过了几个月后,我突然发现自己的语言能力退化了,信息获取的能力也低了,有时候,甚至有了严重的孤独感,是的,一种融入周围人群的孤独感。
行:学习与人协作的能力,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与人的相处能力,转换自己的工作环境,多参加线下的学习环境,让自己在环境中不断的学会工作的课题。
2、那我们随时都可以交到好朋友吗?哲人的回答是,当然可以。只要你改变了,周围也会改变。不要等着别人发生变化,而是由你自己勇敢的迈出第一步。这听起来有点追求异性的意思,不过也确实。拿出追女孩的行动力去交朋友,怎么会搞不定呢?只是对方值不值得成为我们的朋友。
思:我为什么要回避生活、工作中很多人的关系?其实首先是我自己把心门关闭了,我会觉得朋友之间的关系不像亲人关系那么牢靠,也回想起曾经自己交心的同事关系,或者是朋友关系,那么交心,而且也百分百的付出真心,但是当没有在一起的时候,关系就淡了,或者是彻底的断了,真心觉得没有意义,所以我把自己的心关了,等待别人的主动
行: 要明白: 熟人或者朋友的数量其实并没有多大的价值,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保持好自己应有的距离,维护好双方的深度,对于失去的不可惜,对于珍惜的要尽自己所能好好经营,不管将来如何,当下这个关系是相互的,能为彼此带来友情之间的甜蜜,这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收获。
3、阿德勒说,当人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爱。就是既没有自卑感,也无需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那如果想要束缚对方、支配对方,这就不再可能保持一种自然的状态,也就不再是爱了。
思:我和爱人在一起就是这种感觉。没有自卑感,也没有优越性,相互相处的时候,就算是静静的待着,也感觉岁月美好。但是有一段时间,他参加总裁课,也出差到处工厂学习,公司经销商会也是开得有声有色。但是相比我,在家就是每天的工作,孩子,和家务。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种心理落差很大,危机感也很强,心想,他成长如此迅速,早晚一天把我扔了,也不是不可能呀。
行:与爱人要一起进步,进行互补式的吸引。参与正面积极的团体式学习,让自己思想正面,并且不断的从优秀的人身上学习优秀的特性;专业能力的完善,让自己有生存和生活的更好的能力;与爱人约法三章,也让爱人承担他应承担的责任。
4、一旦我们产生想要讨厌对方的想法,就一定能找到对方的缺点,即使对方是一个圣人君子,我们也能够轻而易举的找到讨厌他的理由。我们要告诉自己,不要设立这些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我们要戳穿“人生的谎言”。
那照这么说,我还不能讨厌别人了?当然不是,这样的思考方式能帮助我们理清自己的思绪,分清楚哪些是我们为了讨厌他而找到的理由,而哪些又是真正令你无法原谅的错误。
思:我一直无法剥离自己讨厌别人是自己找的理由,还是真正令我无法原谅的错误。 阿德勒并不用善恶来区分人生课题或者是人生谎言,我们需要谈的既不是善恶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而仅仅只是“勇气”的问题。又回到了之前节目中所提到的一句话“关键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的,我们有这个力量,也需要这样做的勇气。
行: 如何行?思考中
5、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中。阿德勒告诉我们,请放下对于认可的追求。
在犹太教的教义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人生的话,那谁还会为我们自己而活呢?”其实上述的一切都是为了说明,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一味的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是活在别人的人生当中。
思:小时候, 父母和周围的人都说我好乖,听话又懂事,还能干会说。于是我就真的是听父母的话,按照他们的意思去办。到重庆读大学,其实不是我的本意,我想要再重读,然后另外考取学校,可是经不住父母和家里亲戚的期待,最后还是到了重庆读书。
行:阿德勒说 “关键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不再思考曾经自己是怎样的状态,而要思考,自己从过去的经历中收获了什么。父母再加上家中的亲戚,一共就是20多人,按照20多人来算,就是20多份期望了,那我还是我自己吗?如果有了这个经历了,现在在我自己的家庭中,就不要按照婆妈,公公的期望,也不要按照爱人,孩子的期望来做自己,而是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自己,维护好自己的领地,过好自己独立的生活和主见。
6、阿德勒的观点,并非是叫我们做一个任性自私的人,并不是让我们旁若无人的肆意横行。我们可以想一想,当我们追求认同,一味的满足别人的期待,按照别人眼中的认可来决定自己的选择。那么这些选择的后果是由谁来承担呢?
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那么这就是谁的课题。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是我们自己的课题,与谁结婚何时结婚也是我们自己的课题,在努力工作与保持身体健康当中找到那个平衡点更是我们自己的课题。自己的课题自己做主。这应该算是网上“关你屁事儿和关我屁事儿”的终极形态。也是本书我最喜欢最受用的观点。课题分离。这个概念不难理解吧?再重复一次。谁承担某种选择的结果,那就是谁的课题。把我们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对于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也无需理会,仅此而已。
思:以前在家听父母的话,大学的时候听同学的话,结婚后很多意见都是听的爱人的意见。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过到现在,我觉得很苦闷,总感觉生活不是个滋味呢。原来是我自己把自己的课题给了别人,想要获得轻松的好处,但是结果却并不轻松。
行:每次为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一定在心里问清楚自己,这是不是你自己的课题?如果是自己的课题,应该由谁决定?自己决定!
如果是你自己决定,请问你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为了不让结果变坏,你要怎样承担起你该承担的这份责任?不管这份结果是好是坏,请你自己对自己说,这是你的课题,没有人能为你承担,你也不能窝囊到让别人帮你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