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文雅》杂志夏之卷的通气会,翻看书页,看到大家写的文章,本来是匆匆赶到会议室,狂躁的心灵忽然平静了下来。
笔是岁月的记录师,作者都是岁月的捕捉师,把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场景,永恒记录下来,所思所感,皆是智慧和灵光的乍现。
回来后,徐总说这本书都是集团内部的人写的吗?写的很好,你怎么不投几篇稿子登在上面?
我微微一愣,只好尴尬笑笑。
我为什么不投呢?因为工作忙,因为事情多?
不,因为我是一个没有恒心的人,只有三分钟热度的人,一个急切需要回报的人。这样的人,是没有写文章的心情的,也是写不出什么好文章的。我曾经或许有过的些许写作上面的灵光,早在生活的磨练下消失殆去,成为了方仲永一般的泯然众人矣。
尤可庆幸的是,我和XG仍然保留着读书的习惯,睡前不读一点书,便觉得一天的事没有做完,心里不踏实;几天不读书,便觉得已经堕入深渊,无可挽救。只有每天读了一小会儿书后,那种成就感才会让我们能够安枕。
晚上,洗漱完毕,我会半躺在床上,读一会儿唐诗,期望每天背一首,达到不会做诗也会吟、下笔如有神的地步,可惜,心气有余,热情不足,记忆更退,时至今日,让我现场开始背诗,我也背不出几首来。于是,只能用,读过的书,虽然不记得,但是它会根植在你的骨子里,涵养你的气质,这样的道理来安慰自己。但愿,我读过的诗,也能化为这样的气质食粮吧。
相比于散文,我们更喜欢看连贯的小说,或许是因为小说更有连续性,更有代入感,每看完一本小说,便觉得自己感受了一种不一样的人生。当然,有时候,看的小说也并不记忆深刻,比如我正在看的《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著,书已阅读过半,我却连书中主要人物的名字都说不上来,外国的著作,名字真的很难记。若要我向别人介绍这本书,我也只能隐约说出大概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你明明看了这本书,却和没看过一般,就像是隔着纱的朦胧,看不清真实的模样,但是这种朦胧的感觉,却足以让我的灵魂,感到宁静和安定。
也会刻意去读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学,《镜花缘》《儒林外史》《资治通鉴》《聊斋志异》......,我喜欢史学类的,和一些奇闻异事。读史可以明智,中华的历史源远流长,确实需要我们去铭记。读奇闻,或是与我喜欢探究隐秘的爱好和性格有关,天马行空,奇怪的想象,只有在这些书里,我可找到共鸣。
我不太爱读太正统的书,XG却不同,他反而不喜欢我的奇书,喜欢看些正经的书。《三国志》《曾国藩家书》他都看完了,看的还很认真,比我看任何一本书都认真。我看书有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总是略略读一遍,了解大概内容,有个印象,也难怪我总觉得看的书记不住。
XG则不同,读书慢,而认真,所以他看过的书,都印象深刻。他曾经完整地听过《追风筝的人》《麦田里的守望者》全文,让我钦佩不已。
我们小小的屋子,书本总是随处可见。有一次,公司组织捐书活动,公司同事说,现在家里哪还有什么书额,我一想到家里五花八门的书,便也有点读书者的自豪了。
关于未来的房子,早早就想好了,一定要有一个专门的书柜,我曾对XG说,以后,要把我们以前看过的书都摆在书架上,看看一辈子,我们到底能看多少书。
最近,XG读完了《三国志》,家里已无书可看,整个人显得有点慌乱,在我允诺,会马上为他补充新的书籍以后,他才满意点头。
微博、抖音、公众号,手机泛滥的今天,一不留神就在手机上浪费了很多时间,然而看再多的咨询、新闻,放下手机,寂寞、荒芜会瞬间席卷心灵,只有拿起书本,才能找到心灵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