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中国历史,两个朝代最受青睐,一个是汉一个是唐。没办法,中国两千年的历史,能够拿得出手、有点光亮的朝代,实在屈指可数,只有汉唐不受外来欺负,还能够主动出击,拒敌于千里之外,给人一种自豪感。汉唐两代的开国皇帝,水涨船高,也成了受人敬重的历史人物。
但是,历史读多了,想来想去,汉太祖刘邦的发家史,实在是一部不光彩的历史。
从个人奋斗角度来说,刘邦从一个乡间少年、地方亭长,通过聚众起义、逐鹿争霸,最终降服群雄、击杀项羽,成为一代帝王,可谓十足的人生赢家;从政治变迁角度来说,刘邦以一介江湖游侠,率领几千农民兄弟,登上帝王政治的舞台,掀翻了自古以来贵族垄断权力的传统,造就了军功集团,可谓中国历史的一大转型。
但是,人生赢家只属于刘邦自己,社会转型不过是一个标志,两者对于百姓或社会,都没有多大意义。
相反,在刘邦兴兵争霸、走向帝王的过程中,我们看不到任何道义追求,甚至看不到多少人性。
刘邦是在带领同乡赴咸阳服徭役的过程中聚众造反的。他的造反,似乎只是出于怕完不成任务,不好交差。陈胜、吴广等人起义时,还喊了一嗓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给人点敬仰余地,而刘邦等人似乎什么也没说,直接带着兄弟占山为了王。后来,刘邦率众响应陈胜、吴广,也不过是走投无路之余,想着分一杯羹。
刘邦早年,倒是有些好名声,讲义气、重感情。但是,环境使然也罢,气质变化也罢,自从他有了帝王心,肚子里只剩下谋略、算计和屠杀。鸿门宴上低三下四,其实肚子里恨得咯吱响,等到兵强马壮,立刻放弃诺言北上关中,觊觎关东;与项羽对峙,不分胜负,迫不得已和谈罢病,然而等着项羽一撤,立刻来个回马枪,打得项羽措手不及;等到对方败退,重赏属下长途追杀,不给对手留下半点机会。
表面上,刘邦依靠道义笼络群雄,战胜了项羽;但事实上,真正让刘邦击杀项羽的是无情和狠毒。当项羽挟持刘父,逼迫刘邦就范时,刘邦竟然说我们两人结拜过,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是杀自己的父亲,则不要忘了分给我一杯羹,其中的无情与无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项羽竟然受项伯劝阻,真的不杀。有人说项羽是妇人之仁,活该失败,但是妇人之仁也是仁,总归强过无情和无赖。
到后来,局势翻转,项羽败退垓下,刘邦则换了另一副面孔。他鼓励凡是斩杀项羽者,都可以受赏封侯,从而使得属下为了抢夺项羽的头、一只手或者一只脚,相互残杀。当无情被拿来削减负担,狠毒被拿来对付敌人,项羽注定是刘邦的俎上肉。
说到这里,不能不说张良。刘邦的背信弃义、两面三刀,几乎全是他给出的主意。他让刘邦低三下四、保住性命,他让刘邦稳住韩信、兔死狗烹,他让刘邦当面和谈、背后捅刀,可以说完全颠覆了道义和忠诚。在某种程度上,楚汉之争的后半段,基本是张良撺掇起来的。然而,多少年来,世人却只佩服张良眼光深远、谋略多端,而没想过他为了自己心中那个虚无缥缈的梦,给这个世界带来过多少无耻和仇恨。
张良不足论,韩信也好不到哪里去。史载韩信运筹帷幄,几乎替刘邦打下了三分之二的江山。可是,我有时会想,他为什么要替刘邦打这个江山?为什么掀起几十万人的残杀?嫌项羽不重视他?想自立为王?想恢复故国?想报答刘邦知遇之恩?可能都有一点,但是唯独就是没有一点点道义追求,没有任何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肚子里,只有兵法,只有胜败。
当然,项羽与刘邦相比,还残留着一点义气,关键时刻念及旧情,没有接受项羽的拉拢。而可悲的是,他的身死名裂,又恰恰是因为残留的一点义气。
总之,在刘邦等人走向帝王舞台的道路上,我们只看到对权力的渴望、对忠诚的践踏、对友情的背叛、对政敌的残忍、对属下的玩弄、对义气的利用。他们的聪明和心思,都用在了置人于死地上,而从未有人想过天下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制度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个人在制度中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哪怕一个想法、一次讨论、一篇文章都没有,真可谓天地间白茫茫一片。
当然,这也不是仅仅刘邦等几个人的错。那个时代的人,似乎都不再把别人的命当回儿事。项羽坑杀了投降的20万秦军,张耳和陈余两个拜把子的好兄弟撕破脸皮、你砍我杀。先秦诸子百家的那种理想和追求,游侠门客的那种忠诚和道义,都消失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点痕迹。
这个世界,非要否定之否定式地向前走吗?非要以沉重代价换取些微进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