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XX?在不?”
五分钟后……
B:“在呢,啥事?”
A:“下周末小X结婚,你去不?在他老家——长春”
B:“你也收到请柬了?我不太想去唉,你呢?”
A:“我也不是很想去……”
B:“那咱就都别去了吧,那么远,来回路费1000多,还要随份子,不值当~”
A:“嗯,反正咱班也不会去几个人的,见面了也尴尬。再说最近在减肥,去了又得吃吃吃。”
B:“就是,而且那谁也去,见了面不好说话,你懂的……”
A:“我懂,那就这么说了,咱都不去了。那啥,咱好久没见了,周末咱聚一聚呗,还有小Y,老Z他们也都在,要不约上一起吃个饭?”
B:“这周末我陪女朋友呢,下次吧。”
A:“行,那再约~”
B:“好”
A:“嗯,88”
B:“8”
如果大家看到以上微信聊天记录觉得熟悉,甚至还能够对号入座的话,我一点也不会惊讶——何其相似,何其似曾相识,何其如同发生在昨天,何其如同发生在自己身上。
哦对了,忘了对以上对话的人物做介绍了:
A和B是大学同班同学,他们俩和小X当时住一个宿舍,曾是最铁的哥们,一起旷课、一起熬夜、一起DOTA(那时候没有LOL)、一起打球、一起上自习。后来A和B毕业了留在省城工作,小X考研去了北京,并留在北京工作。现在三人都年岁奔三,事业初见起色……
这些细枝末节其实都不重要,大家也不用着急对号入座,把自己比作A,或者B,或者小X,甚至比作扮演酱油角色的小Y和老Z。重要的是,这三位曾经最铁的哥们,最要好的兄弟,甚至都同穿一条裤子的死党,怎么如今却表现得像普通朋友一般淡漠,甚至连普通朋友都算不上。
好兄弟不是应该义无反顾地去北京参加婚礼么?
A和B不是理应被邀请成为伴郎么,怎么仅仅是收到了个请帖?
见老同学不是应该开心么?怎么成了“尴尬”了?
来回路费1000多,还要随份子,这就不值当了?兄弟的友谊连这点钱都抵不上?
如果说不去长春可以理解,同在一个城市的A和B那么久没见了,周末吃个饭也没空么?
不是说“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么?和女朋友约会就可以胜过和兄弟吃饭了,还是兄弟么?
……
一段短短的对话,脑子里打了一大堆问号。
这些问题有那么难回答么?并不是。
他们真的是因为路费、份子钱、没时间等客观原因而不想赴会么?也不是。
他们真的已经不认对方为彼此的铁哥们了么?更不是。
原因我们都懂,只是我们心照不宣,谁都不想揭开这最后一层薄纱罢了——
再铁的友谊,也经不起时间的摧糜
再坚的兄弟,也架不住距离的芥蒂
再粘的闺蜜,也会四散如水波涟漪
仅此而已
我们总说“好朋友,一辈子”,可是在岁月面前,一个又一个好兄弟,一对又一对好基友,一窝又一窝好闺蜜,纷纷败下阵来。香港拍了一部电影《岁月神偷》,电影我没看,但这名字很在理:岁月就是一个神乎其神的小偷,窃走我们的友谊于无形,乃至于N年后老同学们再联系时,连对话都变成了客套的八股,你问一句都知道对方会哪一句。
比如:
“XX,在么?”
“在呢,好久没联系啦,最近咋样?”
“凑合,你呢,混哪里?”
“我现在在XXXXXX,当XXXXXX,你呢?”
“我是XXXXX,当XXXXX,不如你啊。”
“哈哈,哪有,你那公司很厉害的。”
“159XXX,这是我现在电话,你的嘞?”
“138XXX,我先去忙啦,再联系哦,么么哒”
“好的,么么哒”
……
么么哒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段对话还算是好的,有的对话直接是这样:
“XX,在么?”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个对话也还算是好的,有的对话干脆连对话都开始不了。为什么?连XX的联系方式都没了,甚至,连XX是谁,都不记得了。
不是我们曾经的友谊不真切,也不是我们的之间的过去不够铁,甚至可以说,我们曾在一起的友谊,堪称“情比金坚”。但是,不要忽视这几个词的前缀——“曾经”、“过去”。
少年和青少年时代,是最青涩、最易动感情、也最容易忘却一段感情的时段。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再从高中到大学,每一段历程,都能形成一段新的感情,而每开启一段新的感情,都会轻而易举地忘掉一段旧的感情,好一点的话,也是慢慢淡化前一段感情。
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升入高中时,很多小学同学的名字都记不起来;而大学毕业后,连高中的那些“情比金坚”的岁月,也逐渐模糊在眼前;而在我们四五十岁时,我们发现,其实,身边已经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和友情,我们所拥有而最珍惜的,只有家人与亲情。
人是社会性动物,总是习惯于现有的客观环境,和现有的身边朋友产生浓厚的感情,这才有了小学时的小伙伴,初中时的好朋友,高中时的铁哥们,大学时的死党。但是,一旦脱离了旧的环境,换入一个新鲜的、快乐的的环境,在短暂的阵痛期后会立刻融入新环境,并结交新的朋友,营造新的友情,然后,周而复始。
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电影末尾,郑微面对陈孝正关于“能否重新爱你”的问题时说了一句话:“青春,就是用来回忆的”。
一语释然。
曾经的同窗,曾经的友谊,曾经的情比金坚,都只能锁定在曾经:因为那时的我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学习,一起疯傻,我们在一个相同的大熔炉里一起浸泡,我们是绑在一起的蚂蚱。而分开之后,不同的圈子,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环境,终会击碎彼此之间的那份“如胶似漆”。岁月击不碎“友谊”,但那份我们怀念的友谊,也只是我们在一起的曾经了。
青春,就是用来回忆的。
虽然岁月偷走了我们之间曾经那份如胶似漆,让现在的我们显得有些淡漠和不近人情。
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大多还记得那份曾经,因为在曾经的那个特定时间段里:我们是兄弟,我们是闺蜜。
我们可以说,
问心无愧地说,
如果我没有参加你的婚礼,不要怪我,我并没有忘记你,也没有冷淡你;
如果我没有和你周末聚餐,不要生气,我并没有忘记你,也没有冷淡你;
如果我很久没有和你联系,不要生气,我并没有忘记你,也没有冷淡你;
如果我俩见面时只是简单地打了声招呼,互相不要起疑,它并未否定我们曾经的友谊。
错的不是友谊,错的也不是时间,没有谁对,也没有谁错。
人生本该如此,没有永恒,但有回忆。
我曾想象,如果文头的那段对话还像我们同窗同寝时的对话风格,也许应该是这样(QQ对话):
A:“XX,你个畜生,在不?”
立刻回复……
B:“牲口,干啥?”
A:“放暑假小Y请我们去他家玩,你去不?在他老家——长春”
B:“哎呦我去他没和我说啊,这个混蛋,我能不去么!”
A:“他还没告诉你?这王八蛋!”
B:“必须去,都去,搞他,这么件好事竟然藏着掖着。长春离咱这好远,我们坐硬卧吧,硬座吃不消。”
A:“嗯,反正一路上打牌呗,20几个小时的硬座我又不是没坐过。要不说你是独生子女,娇气呢。”
B:“滚犊子,老子又不是坐不了。反正去了长春包吃包住,有啥大不了。”
A:“那不就得了,这次小Y,老Z他们应该也去,我等会去问问。去了反正一起宰小X,吃烧烤,酸菜炖白肉。”
B:“必须必啊,他们不去,这趟就咱俩没意思啊。”
A:“嗯,我晚上和他们说吧。中午北操场,老地方,打球”
B:“妥了”
A:“撤了”
B:“滚吧牲口”
A:“滚吧畜生”
……
……
畜生,牲口,多熟悉的称呼,多美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