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德育的产生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德育的实施离不开生活。只有当我们树立起生活德育的信念,让德育走向生活,德育才真正能有实效。
让我们把眼光投向普通学校的初中生常出现的问题:1、惟我独尊。现在的初中学生,逐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自私性格:学习中、生活上,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我;只能我有,不能他也有;缺乏包容,对强于自己的常挖苦、讽刺,对稍有负自己的同学甚而进行报复。2、意志薄弱。爱因斯坦曾言:“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可是,现在有不少初中生天真幼稚,个体心理很脆弱,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很容易崩溃,情绪低落,进而产生失望感甚至信任危机。在读书和生活中,不能自理、自立,缺乏意志、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薄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3、情绪冲动。进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自控能力差,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耐力,面对一点不顺心、一点委屈,就大动肝火。与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时甚至由于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神经失常,或离家出走。正因如此,对家长或教师的良苦用心,不能理解,怀疑老师的批评“不公平”、“轻视自己”,学习全凭情绪。这些“问题”学生,就是我们德育工作进行的重点对象。
这些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社会,家庭,学校对他们的教育脱离了生活。生活,就是生下来并活着——教育,就是通过学习让人类的下一代活得更好!可是,目前的教育让一切都扭曲了!不仅让社会的教育、学校的教育脱离初衷,也让孩子们失去了快乐!因为失去快乐,所以产生心理不健康的若干问题。如何让学生健康(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地成长为一个懂得为人处世,明白生活真谛,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优秀的大写的人呢?我觉得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给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很大的启示,德育工作的新思路由此打开。
陶行知先生说:“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我们应以前进的生活提高落后的生活,以合理的生活提高不合理的生活,以有计划的生活,克服无秩序的生活。”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这一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教育和学校的范围。 “从根本上推倒了教育与生活的围墙,有助于培养学生真正的社会生活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其真谛是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德育也是如此,它与一般性的知识传授、教学技巧不同,它是美好心灵的塑造、优秀品格的培育、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要把德育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让德育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生活教育”就是本着“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的原则,突出“活动”与“渗透”,强调“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人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生活教育”确定德育内容。生活教育应当以育人为本,重在学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对学生进行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首先保证道德理论和规范来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而不是空洞的远离实际的空谈。
其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力,纯粹的理论教育犹如无本之木,不可能转化为孩子们好的品质。刚上初一时,学生们自主独立性特差。我们班的一个男生跑来告诉我,他的椅子坏了!我去看了看,发现是一个榫子松了,导致椅子摇摇晃晃,坐上去很有摔下来的危险。我本来想说,明天拿去教务处换一张好的来,可是转念一想,不如给他一个独立自主的机会。我就叫他自己处理,他一听急了,手足无措。我笑着告诉他“行动”的步骤——先去找点东西塞住缝隙,再找几根钉子加固。需要什么工具,自己想办法,可以去找门房阿伯借。过了一会儿,我再去教室,看见他已经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脸上露出骄傲自信的神情。——他学到了在生活中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事情,还尝到了自己修理椅子带来的成功的滋味!以后,他也许就不会事事找老师了吧!
“生活教育”指导德育方法。德育的过程其实是通过“教”和“学”的活动实现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新课程中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教育,它避免了那种生硬的说教。创设情境教育就是还原了生活的现实,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情景明白了道理,自主学到了知识。例如教授团结友爱,乐于助人这一主题,我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教《盲孩子和它的影子》时, 我就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让两个学生拿布条遮住眼睛,然后在教室走一圈。走完之后,摘下布条,要他们谈谈走时的感受——他们都说很害怕,担心摔倒,前面是无知的恐惧。我就趁势引导:你们只是在这短短的几分钟体验了这种感觉,而真的盲人他们又会有怎样的人生呢?全班的孩子在这一刻都沉思着并沉重着。这节课后,孩子们都学会了用“爱”去帮助身边的人。这样生动的教学,让学生大有收益,因此,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学生中心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德育情景。
我们应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小品表演、演讲比赛、游戏娱乐、模拟操作、动手制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走上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另外,教师应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某些生活场景,我再发挥一下想象力,希望在未来的日子中,学校能与农场结合起来进行野外实践——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写道:“我们以青天为顶,地球为地,日光照着工作,月光下休息和唱歌,过着富有诗意的生活。学生男的以开荒挑粪、女的倒马桶作为考试,洗菜、烧饭、打杂都得学生自己动手。”什么时候才能做这样幸福的老师和学生呢?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到情感,并获得全面发展。 有了这样好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了吧,他们都快乐了,还有什么想不开呢?
“生活教育”贴近德育途径。 教师要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体验、领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求知锻炼的大课堂。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在社会生活——在学校里,每当新学期开学都会整理出很多没有用的废试卷,过期的练习册,看着这一堆东西,我们想把它们变成钱,于是就打听了卖出的价格,卖出的地点,派了几个“大力士”做搬运工,运去卖了,所得的钱刚好可以做新学期的班会费。回来后他们浑身大汗的说:“老师,赚点钱可不容易啊!”这样深刻的感悟,只有参与社会生活才能得到。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接受教育、接受磨炼,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
学校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仍旧不能上升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提高,以学生的眼光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才是真正的教育。
以人为本是现代德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德育过程中,把学生看作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活的生命体,主张尊重他们,解放他们,关心爱护他们,通过创设有利于他们全面、主动发展的多种多样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让他们的生命潜能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生活本身的现实性、实践性是任何一种生活之外的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的,书本化、知识化的道德教育恰恰违反了这一点,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只有通过实际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体验才能学会如何过一种有理性化的生活,这也是德育的终极目标。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要交给学生通向生活的钥匙,要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体验生活,感悟生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