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物质极大丰富,但人们的幸福感却在减少。幸福更多的是一种主观体验,幸福感的缺失更多的可能由于外在的不顺心,对自己的不认可。每个人都有着对自己的期许,当这个期许不能成真时,就会产生对自己的否定和不认可,自然会陷入情绪的低潮,自己与生活总处于一种拧巴的状态,幸福更是无从谈起。
来自外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理想是丰满的却卑微,现实是骨感的但很傲娇,当理想撞见现实,有些人能坦然接受,有些人则会被碰的头破血流。
每个人自孩童时期起,都会对自己的人生怀着各种各样的理想与抱负,想当科学家,想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想成为自己崇拜的人的模样。做孩子时,觉得人生有着无限可能,只要有一双翅膀,就能触碰到最高的云朵,看到最美的彩虹。
慢慢长大步入社会,发现其实有些梦想只是梦中所见,难以成真。被心中渴望的理想学府拒之门外,心中所爱却另有所爱,职场上奋力打拼,却发现能力不是最重要的,还要看上司看职场潜规则。当温热的梦想碰到现实冰冷的墙壁时,瞬间冷却,激情不再。
理想不可能全都变现,如果与现实妥协,或许会变得心态平和。但人总是不安分的动物,那些小小的萌芽般的梦想依然藏在内心最深的角落里,一旦被触及,那种蠢蠢欲动但又长不大的不和谐感又会扰动着内心。
在读《步行者日记》时,看到作者谈到自己读哈佛法学院和步行穿越美国的梦想是如何萌芽,如何变得根深蒂固,如何实现的时候,反观自己,不禁痛哭失声。
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有着美好梦想的少年,时光荏苒,惰性打败了坚持,理想也被埋葬,只能让“不甘心”成为对梦想的悼念。
来自他人:众说纷纭与内心信念的角力
坚持己见,付出的代价之一,就是要忍受他人的议论。当你可以突破现实的樊篱,能够守住自己的内心,走上属于自己的道路时,会有人发现你可能走在了一条非主流的道路上。
社会是分主流和非主流的,而所谓的主流与非主流则是由一种普世价值观所决定的。非主流不是不好,但不一定能被大众接受,而且还有很多爱操心的亲友会担心你的成长。
如同小时候发展独特的兴趣爱好,会被关心“学这个有用吗?能加分吗?”长大了报考冷门专业,会被焦虑“好找工作吗?就业前景如何?”大龄未婚享受单身生活,会被挂念“不孤单吗?一个人怎么行?”开始创业的时候,有真正担心的,也有等着看笑话的,人心复杂,人心可畏。
人是社会动物,不可能生活在一个密闭的圈子里,所以议论总会有一定的幅射范围和杀伤力,是否能真正坚守住自己的内心,是能否坚持做自己的关键。而在众说纷纭中摇摆不定对于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的人来说,是最痛苦的,他不是没有主见,只是不能做到完全坚定,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实在太多,尤其是还看不到努力方向的时候,需要极大的定力与坚持,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具备的。在这种众说纷纭与坚持内心信念的角力中,被拉扯被撕裂也是会痛不欲生的。
来自外在:外界认可与自我认可配比失调
最近在和孩子一起学习《弟子规》,小孩子多学多念,可以学做人学做事,有很多好处。但在学习的同时,我也发现其中很多的做法,都是在教大家如何做一个好人,照顾别人情绪与感受,得到外界普世价值观认可的好人。我提倡做人要做好人,我也希望孩子懂规矩有礼貌,会照顾人,但我却不希望孩子做“老好人”,尤其不希望孩子活在别人的认可中。
中国的传统教育包括家庭教育,都过多的宣扬了外界认可对自身的重要性。做学生要得到老师的认可,做下属要得到上司的认可,做事情要得到懂行人的认可。当然不否认,得到外界认可是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但过于看重来自外界的认可,忽略自我认可,就有可能造成对自己的认知偏差。
每个人对事情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人活在世,也不可能让所有人为你点赞。尤其当你坚持做自己,特立独行,想法小众的情况下,更不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外界的认可只是对人对事判断的一个方面,对自己更重要的是听到自己的心声,找到自己的价值,并认可它,这是源自内在的自信,比外界的认可更加重要。
来自内在:自我期许与自我认知的差异
期许太高、认知太低,过分夸大了二者的差距。每个人心目当中都会构建一个完美的自己,一个想成就的自己。他(她)的形象可能融合了自己的榜样的所有优点,近乎完人。这是自己的奋斗目标,心理学曾经提到过,每天都在心里想象一下心目中理想的自己,就会离那个完美的自己更近一步。我没有试验过,不知道是否有效。但这种理想的自己通常也是很丰满的。
而在做自我认知时,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多年的熏陶,低调内敛不自恋,又会出现给自己打分过低的情况,对自己诸多不满意,过分拉大了自身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完美形象遥不可及,而自己则要躲在这个不满意的皮囊里郁闷终老,心情自然不会好。
来自内在:惰性与坚持,总有一个会败下阵来
无论是现实的残酷、人言的可畏、外界的苛刻抑或是完美形象的高不可攀,但总还是有人站到了你所期望的成功点,其实可能只是因为他们做到你没做到的坚持。
年初制定了完美的计划,自信满满要照单执行,但没有几天的热度就作罢了;英语单词书里看的最多的单词永远都是“abandon”;买书的时候觉得自己是绝对的文艺青年,但很多书却没拆封在书架上吃灰。每次想到这些,心情也会低落,瞬间再燃起满满的斗志,又再陷入几天后消退的循环。
正如鲁迅先生曾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们对自己何尝不是一样的心情呢。而自己的拧巴,就在于哀着自己的不幸,也知道该如何幸,但又不愿意付出“争”的代价,就在这种哀与怒之间徘徊惆怅继续拧巴。
与当下的自己和解,幸福会来敲门
即使你对当下的自己有再多不满,他(她)都是你一路走来所凝结成的最适合的作品。
读过的书会淡忘,走过的路已然远去,见过的人可能再不曾相见,做过的事也已经封存在记忆里,但你在读、在走、在遇见和投入时候的感知、感悟都已经融入到你的思维和意识中,与你已经融合在一起,正是这些才最终塑造出今天的你,一个有血有肉,不完美但最契合自己成长轨迹的自己。
否定当下的自己,就是在否定自己的过往,即使前路多么的不堪回首,它都会给你带来些许的价值,痛苦会带给你更多的历练,悲伤会丰盈你的情感,屈辱也会激发你挺起脊梁。但前提是你能认清自己,接纳自己,接纳不如意的过往,接纳当下这个不满意的自己。如果想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一会儿,那就接受这个躺着的自己,等待自己慢慢地起身。
生活是活在当下的,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在希冀,只有当下是能把握的,生活不可控,但情绪我们可以调节。失意时,就不要让坏情绪再添一把火。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在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舞者,没有那么多观众在意你出的洋相,生活中最好的看客是自己,但这唯一的观众还在纠结这个生命中最重要舞者的前尘往事、穿衣打扮,却耽误了并不太长的舞动时间,不能享受音乐的律动与舞姿的曼妙,即使不美但也自有乐趣在。接纳当下的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当下都不好,哪来的“更”呢?所以别让“更好”成为又一个拧巴的存在。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第10天,学号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