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了在,自然会想到“我思故我在”,原来一个认识论的哲学命题居然如此的大白菜。
又是“思”,又是“认识论”,又是“哲学”,会不会有点太八股?我等市井中人过过生活而已,大多不愿太过理会这种话语体系。有时候,活得明白不是修炼彻悟的结果,而是因为“我过过”,所谓我走过的路与你走过的桥,我吃过的米与你吃过的盐巴,莫过如是。
此事可追问
讲不了什么大道理,只好先说小故事,预告一下,其实是那种老掉牙的。
他和她在大学是一对,毕业后各回各老家,千里之外,起初靠鸿雁传书,互诉衷肠,两年过去,实在架不住现实的各种拉扯,分了。如今,他和她在同一个城市生活,偶尔有同学来访,吃顿饭见个面,其他的间或有电话、短信、QQ联系过。
故事,以上。
开始追问吧,绝非哲学意义上的“他和她是谁”、“他和她从哪来”、“他和她要到哪去”,只想弱弱地问一句:空间上,既然他们在一起了,真的不会再鸳梦重温、重续前缘吗?
简直没有一丁点哲学追问的严肃,倒是有一股菜场大妈见面时打听八卦的味道。本来故事就没有任何狗血的情节可言,自然不精彩,加上问题的深度不够,似乎无法探求人生的终极意义和价值。
不过,无论如何,故事和追问貌似跟“在与不再”的主题有点靠近,况且,故事里的他和她,即便不是那种充满悲欢离合、与大时代走向重叠且轰轰烈烈的爱情,也不是廊桥遗梦式的偶遇邂逅,却实实在在,难道可以无视其存在?
究竟关卿底事?
看过这个故事的我(们),不必嫌故事不如预期的那么热闹。
对于他和她而言,我(们)是看客、是他者,他和她才是故事里真正的我。故事里的他和她如何抉择,除了由常识、理智在主导行为,还有情绪、时机等等无法与外人道的因素起作用,所有的这些,建构了故事中他和她做决策、下判断的一个真实情境,于是才有了我(们)这些他者如今看见的一切。
没人有权阻止你、妳、我(们)淡吃萝卜闲操心,可是,我(们)终究不是故事里的他和她,我(们)可以不由自主地发生代入感,却最好别有“路见不平一声吼”般太强的介入意识,毕竟,情缘在不在,会不会再回首,他和她完全可以放开来喊一嗓子,“我过的日子,取决于我!关卿底事?”
当然,他和她不用如此呛怼,可能,他和她自己在心里已经无奈地哀叹,“事情都这样了,我还能咋办?”
玫瑰换一个名字
用这么鸡零狗碎的个案,来回答在与不再的哲学之思,实在对不住哲学史上千百年来的先贤智者,而且,存在着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等等逻辑毛病,同时也偷学了奇葩说节目嘉宾辩论常用的伎俩,不去诉诸概念系统的归纳、演绎、推理和论证,只是注重了话术,自然不可能深化在与不再的思辨。
问题出在“我”这里!
因为,事实上,他和她的故事,也就是故事里的我以及曾经过过的一切,才是真正的所有的真实,不用靠逻辑真来确认,也不会因为逻辑假而有所改变。
原来,你、妳、他、她(们)他也都是我(们),在这个意义上,彼此的关系、各自的行为,根本上还是需要透过我(们)活动的绵延去呈现,而“再不再如何如何”的决定,更需要我(我们)的具体做法来体现。
玫瑰之所以换了一个名字,依然芳香如故,是因为玫瑰与玫瑰之香,不需要玫瑰自己有意识地去生长,但凡环境不出现变化,玫瑰基因不发生突变,玫瑰还是Rose,都能散发出一种玫瑰香。
我(们)不同,只有不断地延展自己,才能作为现象而存在,也就是在这种持续的延展中,上一帧画面不在了,而且不再重现。
如果我(们)是一株或者一丛玫瑰,在春季雨水丰盛的时候,会渐次结苞开放出鲜艳的花朵,即使有黄玫瑰、白玫瑰和红玫瑰的差别,还是命定的玫瑰,可是,我(们)真的不!是!玫!瑰!换什么名字也没用。
我(们)的生活,不都是玫瑰盛开的花园,每每会一地鸡毛甚或狼奔豕突,故此,只要是我(们)过过的,就是我(们),在与不再,面对生活的时间之箭,统统会被射穿。
听听普希金怎么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在与不再,普希金回答得够好。
普希金的这首诗,很多人会觉得是励志的,所以,以前会抄在笔记本的扉页上自勉,现在顺手当作社交软件的签名用来明志。当然,由于为了显示被生活欺骗的不以为然,自嘲日盛,进而有了更多表情包的急智性改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因为只是个开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把生活给砍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因为明天它还要继续骗你
……
不是常听说,没心没肺才能活着不累。我(们)还是要建设自己的小宇宙,在让人觉得有些薄情寡义的当下现实里义无反顾地活着,可以深情,可以觉得自己在修行,甚至可以觉得是一种恶心,反正,都是我(们)过的。
“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要说命,其实是冥冥中似有若无的在,我(们)不要,谁也帮不了,倒不如让子弹飞一会,到底是命中靶心,还是打偏,或者是脱靶,毕竟子弹出膛了就是不再,能做的只有喘口气缓缓神。
在,那就承受;不再,不需要忧郁。哲学也可以是有日常态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