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英国媒体报道,3月14日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
其的子女在英国新闻社协会通讯社发表的声明中说:“我们深爱的父亲今天去世了。我们感到深深的悲痛!”
霍金去世,朋友圈/微博,甚至QQ空间也无可避免的按照惯例被刷屏了一波,这似乎成了习惯了,每次某个领域的牛人去世了,不管你到底认不认识,了不了解,你只要知道大家都在关注这事儿,就习惯性的会去扒一扒,发上一个R.I.P-愿死者安息。
▼
在微博上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帖子,针对于那些跟风的人提出了几个问题:
霍金的全名是什么?
斯蒂芬·威廉·霍金
霍金是哪国人?
英国人
霍金提出过哪些观点?
黑洞、霍金辐射、无边界条件猜想等
霍金有过什么杰出成就?
科普利奖/沃尔夫物理奖/爱因斯坦奖章
估计一大堆发了R.I.P的朋友们都被这些问题给噎着了,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对这位伟人的了解仅有“霍金”两个字,博主下面的评论也一边倒,大致的风向就是“我很早就知道霍金,也知道他很伟大,但我不知道他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那既然不了解,又为什么跟风进行转发刷屏呢?R.I.P是尊重和纪念,而不是用来装逼的工具。
os:霍金在《辛普森一家》中本色出演
▼
由于个人喜好以及专业的原因,我不禁会去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跟风的人呢?我在一本心理方面的书籍上找到了一句话:“由一个人开始的相互传染的群体暗示”。
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到多人,群体间暗示--我们正在做,你跟着一起来我们就是一伙的,你不孤独。而这恰好掐住了人类的痛点,人都是害怕孤独的,表达我比较合群似乎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它对这类群体给予了一个名词: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领袖的影响力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是出于他们提出的论据,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的名望。享有足够名望的领袖几乎掌握着绝对权力。用刀剑成就的事情,同样可以通过言语的力量达到。像不义之财、卑鄙的剥削者、可敬的劳工、财富的社会化之类的说法,总能打动选民的心,尽管它们已经被用得有些陈腐。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他天生的热情,而且有时——只要进行不良引导即可——害处远大于好处。
群体中的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群体没有逻辑推理能力,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群体所接受的判断,仅仅是强加给他们的判断,而绝不是经过讨论后得到采纳的判断。
—— 书摘
▼
“由一个人开始的相互传染的群体暗示”
这种说法,和营销中的KOL部分相似。在信息传播中,信息输出不是全部直达普通受传者,而是有的只能先传达到其中一部分,一般这些人成为意见领袖,而后再由一部分人把讯息传递给他们周围的最普通的受众。有的讯息即使直接传达到普遍受众,但要他们在态度和行为上发生预期的改变,还须由意见领袖对讯息作出解释、评价和在态势上作出导向或指点。
这也就是为什么广告代言都喜欢找明星,买化妆品喜欢问美妆博主,甚至看新闻也觉得中央台比其他台的更可靠,我们认为他们是权威、是专家,所以会去相信,而这些单位个体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这个行业的kol,发挥着影响力。
▼
瞎吧啦了的说了一大堆,最后共勉霍金的一句话:
“要抬头看星球而不是低头看脚下。试着去理解你所见到的现象,去思索宇宙存在的奥秘。不论生命有多难懂,总有你能探索和发现的空间,不放弃探索才是最重要的。”